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行業正處于風口之上,發展可謂一路開掛。工業互聯網自去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今年年初又被劃分為“新基建”的重點方向之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工業互聯網的熱度再次飆升,與之相關工業軟件也被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和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這兩位來自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同時聚集在我國工業軟件和工業APP上,由此可見,在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工業軟件領域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的問題日益凸顯。 工業軟件的分類一般可以分為研發設計類軟件、信息管理類軟件、生產控制類軟件和嵌入式工業軟件。工業企業使用較多的工業軟件,包括研發設計類的CAD、CAE,信息管理類的ERP、CRM,生產控制類的MES、PLC,以及嵌入式軟件,也就是嵌入特定設備的專用軟件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工業軟件在管理軟件上相對較強,工程軟件、研發設計軟件相對比較弱,低端軟件比較多,高端軟件比較少。因此,國內的制造企業在很多業務領域實際上長期依賴于國外的軟件。 工業軟件是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轉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工業軟件逐漸成為制造業最大的短板,唯有實現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才能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飛躍。 工業軟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在這四十余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是長期以來重硬輕軟的思維讓中國制造業錯失了在工業軟件上積累和沉淀的機會。 據羿戓資源所了解,工業軟件作為工業化長期積累的工業知識與經驗的結晶,是工業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伴生物。其不但可以控制產品和設備的運行,而且可以把它們運行的狀態實時地展現,通過分析、優化,再作用到產品、設備的運行,甚至是設計環節,然后實現迭代優化。 里程碑:eCD標準型達到4位數。 eCD基礎型:5172 eCD標準型:1052 注: eCD共4個等級,基礎型、標準型、系統型、生態型。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的波音等航天巨頭就開始了工業軟件的培育與研發;70年代是工業軟件的爆發期,80年代,CG、CAD等工業軟件慢慢被國人所接納。 接下來的時間里,大量新型工業軟件不斷涌現,專業范圍從制造業逐漸擴大到能源、原材料等領域,企業之間陸續出現并購重組,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工業軟件市場格局,誕生了西門子、PTC、施耐德電氣等工業軟件巨頭。 工業軟件不同于其他,是需要不斷持續高額投入的,短期內很難看到效益,如今的工業軟件巨頭證實了這一點,西門子股份公司副首席執行官博樂仁博士表示:“過去二十年中,西門子在軟件方面投入了 100 多億美元,使我們在工業軟件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2018年4月,美國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公司 Cadence在美國商務部的號召下,對中興禁售電子設計軟件,沒有了電子設計軟件的支持,中興上百億的芯片將成為硅土。由此可見,工業軟件實現自主可控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作為智能制造的關鍵支撐,工業軟件對于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不難發現,貿易戰的遮羞布下其實是科技的較量,而科技較量最直觀的反映便是工業,工業的基礎核心又是工業軟件,那么,工業軟件在這場較量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新基建的政策利好下,我國工業軟件如何實現自主可控,國產工業軟件如何追趕國外巨頭? 實現工業軟件自主可控的處方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國產工業軟件取得一定的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其中,既有我國工業軟件基礎研發薄弱、積累不足等因素,也與缺乏應用有很大關系。 工業軟件往往不是單個分散的技術,而是一個體系,是各學科知識的集合,需要在生產實踐中與各種知識融合,進而更新迭代。在國產工業軟件發展的這40年中,由于前期對工業軟件的重視度不高,導致錯失了在這40年中進行試錯打磨升級國產工業軟件的良機,在接下來的中國智造之路中,我們需要在“用”,在用的過程中對國產工業軟件不斷調整、擴充和完善。 我國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是國產工業軟件發展的沃土。 人民日報此前發文,在實現國產工業軟件自主可控的道路上,主要需要做到兩點:一是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念,二是加強產學研協同合作。 國產工業軟件要啃下高端工業軟件這塊硬骨頭,沒有捷徑,唯有從基礎做起,寫好一行行代碼,做好一個個應用模塊,為國產工業軟件打造良好的應用生態。 當前工業軟件巨頭的發家史證明,工業軟件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短時間內想要用工業軟件變現不太現實。因此,國產工業軟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持續投入的耐心和信心。一款國產自主軟件,或許1.0版本的界面還需要完善、穩定性也有待提升,但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敢于吃螃蟹,更多的工程師參與豐富生態,它就能不斷優化性能,走向成熟。 此外,必須要尊重知識產權,自覺抵制盜版軟件。使用廉價的盜版產品,看上去省了錢占了便宜,長遠來看,實際上打擊的是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破壞的是產業良性發展的根基。 科研人員寫出核心代碼、搭建出框架,對工業軟件來說,只是從0到1的突破,要發揮價值還需不斷在“用”中提高穩定性、實用性、成熟度。這就需要通過產學研合作,發揮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力量,提煉核心技術難點以及行業關鍵問題,各方協同攻關,共同打造出自主可控的國產工業軟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