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港股上市剛滿16年之際,國內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正式啟動回A計劃,欲登陸科創板,謀求“A+H”。 5月5月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稱,董事會于4月30日通過決議案,建議向上交所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建議初始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股份;由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擔任聯席保薦人及承銷商。 若以2020年5月5日收盤價15.26元港幣推算,中芯國際募資總額約254億港幣(約231億人民幣)。 中芯國際表示,募資總額約40%資金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約20%作為其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剩余約40%作為補充流動資金;此次擬發行的16.86億股股份,將全為人民幣股份新股,不涉及現有股份的轉換。 目前,這一上市建議仍然需取決并受限于市況、股東于股東特別大會批準以及必要的監管批準。 若中芯國際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將是紅籌回A登陸科創板的第一股。 宣布這一消息后,中芯國際5月6日股價應聲大漲,漲幅10.75%,總市值871.25億港元,相比5月5日收盤,市值已飆升100億港元。 港股上市16年之后回A 官網顯示,中芯國際2000年4月創立,總部位于上海。 中芯國際介紹稱,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集團,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 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塊加工合資廠。此外,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營銷辦事處,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而在資本市場上,中芯國際分別于2004年3月17日和18日登陸美國紐交所和香港聯交所兩地上市。 2019年5月24日,中芯國際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主動從紐交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會批準。 如今,港股上市16年之后,中芯國際終于啟動回A之路。 談及回到境內上市的理由,中芯國際董事會認為,“人民幣股份發行將使其能通過股本融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并于維持其國際發展戰略的同時改善其資本結構。另外,人民幣股份“符合公司及股東的整體利益,有利于加強其可持續發展。” Wind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15-2019年實現營收分別約為147.13億元、202.16億元、203.26億元、231.84億元、217.97億元,凈利潤分別約為16.46億元、26.13億元、11.74億元、9.2億元、16.37億元(人民幣)。 2019年年報來看,國內業務仍占中芯國際營收的大頭,其中國業務營收占比達59.5%,此外,美國、歐亞大陸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6.4%、14.1%。盡管2019年營收下滑,但基于其在中國的戰略位置,中芯國際將今年的增長率目標定為11%至19%,并計劃將毛利率維持在20%。 此外,中芯國際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在先進制程研發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第一代14nmFinFET技術已進入量產,在 2019年四季度貢獻約1%的晶圓收入,預計在2020年穩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技術平臺持續客戶導入,將把握5G、物聯網、車用電子等產業發展機會”。 對于中芯國際在募資用途中提及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不久前的一篇媒體報道透露了一些信息,“作為上海市重大工程,中芯國際12英寸芯片SN1&SN2廠房建設項目位于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預計今年8月全面竣工,建筑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 文章還提到,“該項目主要內容包括SN1生產廠房、CU8動力車間和SO8生產調度及研發樓三個大的單體建筑物及一些配套設施,該項目是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中國強芯夢的投資項目,投產工藝節點可覆蓋14納米-7納米”。 有券商人士分析指出,中芯國際技術突破伴隨國內迎來晶圓廠的建設熱潮,配套產業需求將成倍增長。 中芯國際的眾多A股“伙伴” 代表著中國芯片制造水平的中芯國際回A消息,一度獲得市場廣泛關注。 5月6日,A股半導體、國產芯片、光刻膠等板塊紛紛跟漲,兆易創新、晶瑞股份均獲漲停,長電科技漲幅8.1%,雅克科技、江豐電子也順勢飄紅。 此外,科創板公司的聚辰股份、安集科技漲停,中微公司上漲近14%。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擁有眾多A股“伙伴”,主要為設備和材料企業。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作為國內先進制程的領軍企業,中芯國際上游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值得重點關注。目前中芯國際的供應鏈中,設備企業主要包括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沈陽拓荊等;材料供應商主要包括華特氣體、江豐電子、安集科技、雅克科技、晶瑞股份等。” 如中芯國際為國內刻蝕機設備龍頭廠商中微公司2016年第一大客戶。中微公司的等離子體刻蝕設備已應用在國內外知名廠商55納米到5納米的芯片生產線上。 此外,中芯國際也是安集科技最大單一客戶,占比60%左右。安集科技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已在130-14nm技術節點實現規模化銷售,主要應用于國內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圓產線;10-7nm技術節點產品正在研發中。 無獨有偶,晶瑞股份表示,公司光刻膠產品2018年進入中芯國際天津工廠8英寸線測試并獲批量使用。 鼎龍股份也提到,公司負責中芯國際子課題“20-14nm技術節點CMP拋光片產品研發”任務;南大光電也提到,給中芯國際供應電子特種氣體等。 目前,中芯國際還是國內封測龍頭長電科技的股東,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中芯國際控股的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持股14.28%,為第二大股東。 “海思、中芯國際與長電科技作為本土半導體設計、代工以及封測領軍企業,一季度業績攜手超預期增長,有望協同推進半導體國產化”,長城證券分析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