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當地時間3月11日下午,日本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8.8級地震,并引發大規模海嘯。而圖中顯示的是美國宇航局“大地”(Terra)衛星拍攝的首張日本東北部地區強震之后的景象。 據美國宇航局官方網站消息,2011年3月12日上午10:30,“大地”衛星搭載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拍攝了仙臺地區的圖像(右側圖像)。而左側的圖像拍攝于2011年2月26日,同樣由該設備拍攝而成的衛星圖作為對比參照。 在圖像中,水面呈現黑色或暗藍色。在3月12日的圖像中,可以發現很難辨別出海岸線輪廓,而僅是一些狹窄的綠色輪廓線。這些綠色線是露出水面地勢較高區域的輪廓。左側圖像中箭頭指示的是洪水最深抵達的內陸地區。 附0:網絡成為日本災民訴心情交換情報重要工具 日本11日遭遇強震、海嘯,部分地區電話通信中斷。數以千計日本民眾“擁向”互聯網,尋找親友,互報平安,乃至表達對核泄漏等問題的看法。日本11日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強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沖毀房屋、車輛,淹沒公路、農田和村莊。截至12日,上千人死亡,逾萬人失蹤。 地震過后,一些互聯網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開始充當“尋人中介”。 不少網友登錄社交網站,聯系親友。 谷歌公司開啟英文和日文版“尋人”網頁。用戶點擊“我找人”一欄,在搜索欄中鍵入想找人的姓名,隨后點擊姓名進入供留言、提供描述信息的頁面。 用戶也可點擊“我有某人消息”一欄,輸入所知信息。 “媽媽還好,正在回家路上,”一名網友留言道。截至12日19時30分,谷歌“尋人”網頁已有4.5萬條記錄。 此外,一些微博客、視頻網站也提供類似服務。 “電話打不通……幸好社交網站能用,”一名正在外國旅游的日本人在網上寫道。 憂“如果核泄漏我們怎么辦?” 除充當“尋人中介”,互聯網還成為一些網民表達憂慮的重要渠道。 12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泄漏的消息傳出后,一些民眾表達對核泄漏的擔憂。 “經過令人沮喪的一夜,我早上8點回家,”東京一名23歲女性白領在一家社交網站上說,“現在又出現核泄漏,我們可能已經暴露在核輻射環境中。” “我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之后還會發生什么,明天是否還能活著,”她說。 “輻射在增加,他們在準備(防輻射用)碘。如果風很大,會把放射性物質吹向……”有人在網上寫道。 怒“我沒法相信東京電力公司” 伴隨憂慮,一些日本民眾開始質疑政府的應災能力。同時,有人借助網絡發泄對福島第一核電站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的不滿。 “我沒法相信東京電力公司,”一個署名合志田貫(音譯)的網友在日本“米克西”社交網站上說。 名為帕帕的網友認為,即便這次事故不會演變為切爾諾貝利核泄漏那樣的大事件,能源運營商也應當竭盡一切努力將事故對民眾的傷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路透社解讀,民眾對東京電力公司表達強烈不滿與公司有“前科”不無關聯。 2002年,這家日本最大電力供應商的總裁及其他4名主要負責人因偽造核電站維修數據引咎辭職;2007年,這家公司再爆篡改數據隱瞞安全隱患丑聞。 附1:科學家發明新技術可讓手機充一次電管用數月 美國科學家聲稱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不久將可以讓手機充一次電管數月,而不是幾天。 這些來自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的電氣工程師相信,他們的新技術將能使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充一次電運行的時間是現在的100倍。 現在的手機存儲器內包含有細長的金屬絲,每當用戶訪問存儲器中的數據時,電流就會通過這些金屬絲。正是這些金屬絲消耗了大部分的電量。電氣工程師認為,如果這些用于存儲和檢索信息的金屬絲能變得更細更短一些,那么它消耗的電量也就會相應地減少。于是,他們使用碳納米管來代替這種金屬絲,這種碳納米管的直徑是人類發絲的萬分之一。 該團隊的研究論文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該論文的主要作者熊峰(Feng Xiong)解釋說,“存儲器金屬絲的能耗實際上是與它的體積成正比的。通過使用碳納米管,我們就能大大地降低它的能耗。” 領導該科研項目的教授埃里克-波普(Eric Pop)說,“我想,每一個頻繁充電的人可能都希望擁有一部電池能管好幾個周或好幾個月的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他認為,這項新技術將能極大地提高手機的能效,讓手機只要獲得熱能、動能或太陽能就能正常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