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網絡版周一刊載稱,摩爾定律被奉為IT行業的“金科玉律”,但軟件開發的突飛猛進推翻了這一定律。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電腦業界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是,硬件帶來的東西,全讓軟件給拿走了。改自《圣經》的這句話傳遞了某些事情像戒律一樣亙古不變,同時還預示著基于芯片 的硬件發展,成為運算創新的引擎。與此同時,編寫代碼的過程則混亂無序,難以預測,這個過程顯然落后于發展趨勢,就好比是一列“創新火車”的守車(指掛在 列車尾部供車長乘座的工作車)。 我在日前撰寫的評論文章中談到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完全有悖于我們的常識。雖然該研究沒有得到太多媒體關注,但我認為它很有趣,其結論并 不會得到廣泛推崇。一個由美國白宮科學技術顧問組成的獨立小組2010年12月發布的報告援引了一項研究的結論。該研究表明,從事運算工作獲得的績效收益 (源于軟件算法的不斷改善)往往遠遠超過采用速度更快處理器所帶來的績效收益。 當然,芯片性能的快速提高有其“定律”,即“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1960年代初提出的,他預測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而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軟件并不存在這種被IT 行業奉為金科玉律的定律。 白宮科學顧問發布的報告中提到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對一項歷時15年之久的重要生產任務進展進行了調查。研究由德國科學家和數學家馬丁·格羅斯徹 (Martin Grotschel)實施,結果表明,在這15年里,運算完成速度提高了4300萬倍,其中1000倍來自于處理器速度提高,43000倍則是來自軟件算 法效率的改進。 專家普遍認為,摩爾定律提出的硬件性能提升速度是非同尋常的成就。但是,華盛頓大學教授愛德華·洛索斯卡(Ed Lazowska)說:“電腦專家給算法注入的智慧令軟件性能得到顯著提高,這種提升速度甚至使摩爾定律的指數級增長都看上去微不足道。” 軟件性能的快速提升在用以實施非數值任務的算法方面就很難衡量,但洛索斯卡以人工智能領域(如語言理解、語言識別、電腦視覺等)近年來的發展為例,證明更易量化的基準測試根本無法預測算法的提升速度。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軟件性能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呢?答案肯定遠比我想象的多,遠比我想象的復雜,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應該歸咎于部分專 家所認為的軟件弱點。軟件是混亂、無序的,因為它完全是抽象的東西,好比沒有數量限制的建筑材料。軟件這種混亂、無序的結構為創新提供了更多機會。 其次,我的第一個觀點或許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過分夸大軟件的創新速度,忽視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這便涉及運算的陰陽平衡概念,即硬件和軟件密切相連——縱然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并沒有理順兩者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