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硅谷王川 來源:investguru(ID:investguru) 摘要:本文剖析了為什么摩爾定律會一直發展, 但人們還會繼續錯誤地預測摩爾定律要死的本質原因。 1/ 關于摩爾定律的話題,我在 2016年, 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里寫了六篇連載文章, 標題叫做 ”摩爾定律還能走多遠?" 2/ 那么最后的結論是摩爾定律是個經濟規律, 是一個技術發展,市場擴大,單價降低,利潤再回饋到研發的良性循環。 3/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業界的大拿,不斷預測摩爾定律要死掉,但是摩爾定律從 1965年四月被首次提出來以后,已經五十五年了,一直沒死。 4/ 著名芯片設計專家 Jim Keller 在最近和 Lex Fridman 的一個訪談中, 是這么講的: "我被告知, 摩爾定律在十到十五年內要死掉。我開始以為這是真的,但是十年以后,人們還是說它在十到十五年內要死掉。然后有一段時間(人們說)它在五年內要死掉,然后又回到十年。后來有一天,我決定,不再擔心這個事情了”。 5/ "然后我加入 Intel, 所有的人都說摩爾定律要死了,我當時想,這好悲哀,(英特爾)就是摩爾定律的公司。但是(摩爾定律)沒死,它總是即將要死。你知道,人性總是喜歡那種世界毀滅之類的言論,我們會沒吃的了,會沒空氣了,會沒有生存空間了,等等" 6/ 先把摩爾定律給回顧一下,傳統定義是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目每兩年翻一番。但實際上它底下有好多不同的技術參數和維度。摩爾定律,2020年和 1980年相比: 單個晶體管的成本: 從 0.1 美分跌到 一億分之一美分,一千萬倍的變化。 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目: 從每平方毫米一千個,變成每平方毫米一億個,十萬倍的增長。 單個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 十萬,變成三百億,三十萬倍的增長。 fab 的成本: 一百萬到一百億美元,一萬倍的增長。 時鐘速度:五百萬赫茲到五十億赫茲,一千倍的增長。 這些數據來自 2019年九月 Jim Keller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的一個公開演講。 7/ 如果按照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目來算,四十年漲十萬倍,大約每兩年平均增長 78%, 接近翻番。從芯片設計者的角度看,基本上就是同樣數目的晶體管,每兩年面積減少到以前的大約 60%。 如果按照單個晶體管成本來算,四十年一千萬倍的變化,就是每兩年價格變成原來的 45%, 或者說同樣的錢兩年后可以買 2.24倍的晶體管,這個速度比晶體管密度的增長還稍微要快一點。 8/ 按照 Keller 的解釋, 人們以為摩爾定律就是一件事,晶體管變小,但表面之下有幾千個不同的創新,每一個單一的技術創新路徑,都有自己的指數增長然后回報遞減的曲線, 這個英文叫做 s-curve. 可以看一下這張圖。 9/ 如果你是那一個單一技術創新路徑的專家,過去幾年指點江山,非常爽,覺得自己有上帝視角,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時你也知道,你這個技術路線,還有五到十年就走到盡頭了。而替代你的技術路徑的創新,有很多潛在的不同方向的選擇,很多路徑和現有技術路徑不是一個范疇,現在的專家不懂很正常。但是這些替代的技術路徑,暫時還在萌芽狀態,還處于不成熟,相對簡陋的狀態。現在的專家無法提前看清楚, 所以, 他很自然地就會對周圍人,對媒體說, ”摩爾定律還有幾年就完了“。但是我們作為旁觀者,如果把這個當下的專家的判斷,當作金科玉律,并以此指導投資,就必然出問題。 10/ 比如說,想象一個芯片設計專家,以前一直是做單核處理器的,single core CPU. 很長時間摩爾定律的增長,是靠提高處理器的時鐘速度, 從七十年代初的 一個 mega hertz 漲到 2000年的 一個 giga hertz, 漲了一千倍。到1995年的時候,他看得很清楚,處理器時鐘速度上升的空間不多了,再過六七年,超過了三個 gigahertz, 要把時鐘速度提高,存在可能芯片過熱,甚至面臨被燒毀的危險,沒法更快了。然后他會很自然地說,摩爾定律再過五到十年就死了,時鐘速度無法提高了。但他只是一根筋地去想時鐘速度無法提高,如果別人跟他說,我們可以用多核處理器,我們可以增加緩存在芯片上的比例,高度并行的GPU 會用于神經網絡計算, 2012年十月人工智能圖像識別里面有大的突破,2016年 gpu 支持的人工智能機器可以打敗圍棋世界冠軍,這些東西,要給一個 1995年的芯片設計者講,是雞同鴨講,他無法理解,也無法想象的。他就只會像祥林嫂一樣地重復,時鐘速度無法提高,摩爾定律要死了。 11/ 再舉一個例子,晶體管小型化的過程中,漏電的問題越來越大,原來柵極低下用的是二氧化硅的材料,當晶體管的柵極長度如果縮減到 45 納米, 會有嚴重漏電現象,沒法在縮小了。 后來在 2007年,英特爾采用了所謂 hi-dieelectric metal gate 高K金屬柵極晶體管的技術, 解決了漏電的問題。但是縮小到 25納米的時候,又會有個短溝道效應的漏電問題,2011年又采用 FinFET 技術解決了這個漏電問題。七納米以下,現在替代 FinFET 的新的架構叫做Gate-all-around FET (GAAFET)。 12/ 一個硅原子的直徑大約是 0.2 納米, 七納米,大約相當于三十多個硅原子, 所以我們小型化到兩三個原子的尺度,還有十年左右。如果現有物理尺度小型化到了極限,潛在的替代技術路徑還有 :自旋電子學 (Spintronics)的自旋態,基于量子隧道效應的隧道結,等等。就不一定非在物理小型化上面做文章,但仍然實現等價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到時候怎么做,走一步看一步就好了。 13/ 事后看這個技術演變,里面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事后諸葛亮,事前豬一樣“。因為上面提到的不管是 高K金屬柵極晶體管的技術, 還是 finfet, 還是 gaafet, 還有現在最新的極紫外光刻技術 euv, 不管是多核處理器,gpu, 還有現在很多創業公司在做的專屬人工智能芯片,等等都是若干個技術互相競爭,很多其它技術路徑的研發都失敗了,只有這幾個東西冒頭了, 成了最佳選擇。在他們成功之前,我們以為摩爾定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即使對未來有希望,也并不確定下面的出路在哪一個方向,在當時看,未來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后人看這段歷史,以為他們是自然而然設計安排好的,要注定要在某個時間出現的, 這種歷史觀是不符合實際, 極為謬誤的。 14/ 那會有悲觀者來質疑,你怎么可以保證新的技術就比現在的技術更好,更快? 這個問題可以這么看:第一,我們每個人已經知道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 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或者說,即使在做這些事的人,他們也不知道可以在這里產生突破。第二,因為晶體管的單價下降,半導體芯片惠及的市場更大,所以最終更多的研發資金會繼續投入進來。第三, 參與半導體研發的人員數目更多。第四,通訊費用不斷迅速下降,更多人可以共享研究成果,提高合作效率。第五, 研發者使用的的工具本身,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效率也比以前更高,同樣的人和資金,做和以前一樣的事,效率要更高了。 15/ 總之,就是更多錢,更多人,更好的工具,更快的通訊,多個提高晶體管密度的解決方案齊頭并進,這些解決方案中冒頭的最佳方案,肯定會不斷超越以前的解決方案的效率。但是在那個贏家冒頭之前,我們很難提前預測哪個方案會勝出。而悲觀者,只是看到自己的技術路徑的局限,無法看清,也無法全面理解其它的幾千個他看不到的創新, 再加上這些早期創新的內在不可預測性,所以從他的視角來看,悲觀情緒是非常有道理的。 16/ 最后再把這個邏輯梳理總結一下: 第一,摩爾定律本質是多個技術創新的 S 曲線,后浪推前浪的發展過程。 第二,當前 S 曲線的技術路徑上的專家,擁有上帝視角,被外行尊敬,感覺良好。 第三,這些專家對自己的技術路徑的未來五到十年的技術瓶頸局限,非常清楚。 第四,因為當下其它多個潛在替代技術創新還在早期,一時看不到明確的十年后的替代方案,所以這些專家的悲觀情緒,是非常符合他的有限視角的邏輯的。 第五,這里面的關鍵是:事前很難預測十年后,那個新的技術路徑會冒頭。絕大部分其它技術路徑,要么徹底失敗,要么因為不是最佳方案所以不會被廣泛采納。這些失敗者的悲觀情緒,也是符合他的有限視角下的邏輯的。 第六,一旦某個冒頭的新技術路徑, 他的 S 曲線增長超越老的技術路徑, 新技術路徑里的專家,將會擁有上帝視角。老專家的預測會很快被人遺忘。 第七,新技術路徑往往是從一個新的維度發展,但是仍然可以實現芯片的密度和性價比更高的最終目的,繼續推動摩爾定律向前發展。 第八,因為新技術路徑,相對于老的技術路徑擁有不同的維度和結構,很難被老技術路徑里的專家所提前預測, 理解和迅速接受。所以他們事前的悲觀態度,是幾乎不可避免的。 第九,新技術路徑超越老的技術路徑,本質是幾千個創新的集合中冒頭的最佳選擇,超越老的系統集合中的最佳選擇。而具體的單個創新路徑,則無法保證可以成功。這里面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 Ensemble Average, 系綜均值, 以后的視頻會專門展開介紹。摩爾定律, 本質可以看成是多個創新系統的系綜均值的不斷前進。 第十,后人沒有全面的歷史視角,會誤以為新技術路徑的冒頭是事先計劃安排好的,必然的。那么當他發現自己計劃好的技術路徑遇到了增長瓶頸,處處碰壁, 悲觀情緒不可避免。 第十一,現在你知道了,為什么那些專家預測摩爾定律馬上要死了的觀點,是錯誤的。那么當你看到有人下注,做空摩爾定律,你就知道該采取什么正確的做法了。不管他以前是多么牛的專家,新的技術路徑下他的觀點價值不大。 第十二,因為你知道他的錯誤的根源在哪里,你知道他為什么會有悲觀情緒,你也知道為什么他無法被勸說,所以你不會和他們浪費時間,你會平靜地在資本市場上,尋找做多摩爾定律的切入口。 17/ 下面一段話,據說來自微軟的一位名叫 Peter Lee 的高管: "預測摩爾定律要死掉的人數, 每兩年翻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