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我國IC產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里,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難見回暖,產業發展經貿不確定性不斷提升,在經歷了中興華為事件后,中美貿易摩擦更是在年初時期態勢加劇。對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可謂是“迎難而上,絕境求生”。 總體看來,2019年我國IC產業已慢慢趨向平穩、高質量發展。在政策助推和企業強化自主創新意識的雙輪驅動下,越來越多以IC為基礎的產業發展越來越興旺。 一、消費電子 據羿戓資源所了解,消費電子是指供日常消費者生活使用的電子產品,比如電視機、影碟機、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響、電唱機、激光唱機等。在一些發達國家,也把電話、個人電腦、家庭辦公設備、家用電子保健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也歸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 隨著技術發展和新產品新應用的出現,數碼相機、手機、PDA等產品也在成為新興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出現,消費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先進。從長遠看,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也將會發展成為智能消費電子產品的一部分,并構成未來智能家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過去的2019年,無人機、折疊屏、5G手機等雖然都是消費電子的熱門領域,但是要論大頭,還是以人最熟悉的移動終端類消費電子產品為主。 代表企業:蘋果 蘋果公司名副其實成為了2019年消費電子領域的代表企業,在經歷了2016年的銷量低谷后,蘋果在后面幾年迎來強烈復蘇,尤其是在2019年,盡管沒有搶占5G、折疊屏等手機熱門領域,但是蘋果實施了降價策略反倒吸引了不少用戶入手。 在年底The Verge評選的過去十年影響最大100件消費電子產品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蘋果iPhone4,雖然已經是一款型號很久遠的機型,但是卻依然深得人心。一直以來,蘋果的產品都被人們視作“逼格”的存在,不得不承認,有很大一部分用戶選擇蘋果就是為了品牌而買單。這也是蘋果的特點,它成功的將自己的品牌打造為一種生活方式,借此以更高的價格來售賣產品。但俗話說得好,“一分錢一分貨”,蘋果貴自然還有它貴的道理,素來專注于高端手機市場的蘋果,它們會更加充分的考慮產品設計、功能和元件質量。這一點無論是在iPhone、ipod、iPad還是iMac產品上都適用。 在過去的2019年里,蘋果解決了與高通曠日持久的專利大戰,也遇到了多名高管、設計師離職的陣痛,但同時它也開始基于自己的產品推出系列服務措施,謀求新的發展之道。 二、工業電子 制造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的基礎,可以說是制造也越發達,國力越強盛。伴隨著制造業向智能化、自動化轉型,整個行業的進展與工業電子技術和產品設計發展息息相關。 在過去,傳統工業可能只涉及到變頻、伺服等,而現代工業涵蓋的領域會非常廣泛,包括工廠自動化與控制、電機驅動器、樓宇自動化、電力輸送、醫療、測試與測量等。 從大方向看,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目標的提出,都給工業電子市場的未來帶來了希望。從小尺寸的電子元器件到大面積的電力電網設施等等,都蘊含了無數的機會。 代表企業:德州儀器 作為工業電子領域的典型代表,德州儀器一直都占據了工業電子市場第一的地位。早在2010年,德州儀器就已經是工業電子市場中的領頭羊,而通過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工業電子市場中的霸主地位。 創新是半導體市場的競爭力所在,德州儀器就一直很看重技術創新,公司還為此成立了有一個著名的Kilby實驗室,致力于開發滿足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的新技術,包括德州儀器現在的氮化鎵工藝,電容隔離工藝等等,都來自于這個實驗室。除了突破性創新之外,TI還不斷對市場固有產品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各種技術革新以應對最新的市場需求。 此外,德州儀器打造了完整的產業線覆蓋,跟客戶保持穩定可靠且長期的供貨周期,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大型客戶都喜歡與德州儀器建立合作關系的原因,就是看中其產能。有許多汽車、工業領域的大型企業都無法忍受因為一顆幾美元IC的缺貨,讓昂貴的車輛、設備出現延遲出貨的風險。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產業的火熱發展,德州儀器的市場優勢更加凸顯,隱隱成為工業物聯網時代的大贏家。 三、汽車電子 汽車電子是車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總稱,包括動力控制、安全控制、通訊、導航、車用MCU、傳感器、車身電子、測試與檢修等等。尤其是當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越來越好,對汽車電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汽車電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和娛樂性,汽車電子化也被認為是汽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車電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現代汽車水平的重要標志,是用來開發新車型,改進汽車性能最重要的技術措施。汽車制造商認為增加汽車電子設備的數量、促進汽車電子化是奪取未來汽車市場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代表企業:恩智浦 根據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電子產品市場的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2,400億美元。整個汽車電子產業蘊含了無限商機,全球相關的企業也在摩拳擦掌,準備搶占市場風口。 據enCE所了解,目前,在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穩居龍頭地位的恩智浦(NXP),就深度布局汽車電子市場,諸如車載網絡、汽車門禁和防盜、汽車娛樂、磁性傳感器及車用分立器件等領域。這些都不是汽車電子的核心,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恩智浦就是從這些周邊器件著手,加強自身汽車電子的影響力。 在汽車電子領域,三星、博世、博澤等廠商也是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恩智浦也開始選擇與相關廠商達成合作,使得恩智浦車用電子產品架構更加完整,進一步帶動恩智浦的汽車電子業務發展。 四、LED LED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發光二極管,由含鎵(Ga)、砷(As)、磷(P)、氮(N)等的化合物制成。當電子與空穴復合時能輻射出可見光,因而制成發光二極管,在電路及儀器中作為指示燈,或者組成文字或數字顯示。 這種電子元件最早出現在1962年,早期只能發出低光度的紅光,之后發展出其他單色光的版本,時至今日能發出的光已遍及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光度也提高到更高的光度。用途也由初時的指示燈、顯示板不斷擴大,如今廣泛地應用于照明、平板顯示、醫療器件等,在現代社會具有廣泛的用途。 代表企業:歐司朗 隨著LED產品的需求大幅增長,據研究機構預估,到2020年,全球LED市場規模將在現有基礎上增長高達7倍,達到65億歐元,如此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不少LED企業在此耕耘。 從全球LED市場看,戶外照明及商業照明在部分市場已經成熟,而市場潛力最大的家用照明領域滲透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LED燈泡價過高,要想吃透家用照明領域,就必須想辦法降低價格。歐司朗或許就是將“產品+市場”吃得最透的那個。 今年4月,歐司朗在中國集中推出了20款的LED照明新品,產品涵蓋了燈管、燈泡、燈杯和軟燈條等多種類型,可廣泛應用于住宅、酒店、商場、餐廳、室外墻體等對LED照明產品需求最旺盛的市場領域。除了中國市場以外,今年6月,歐司朗面向德國市場推出零售價為9.95歐元的LED燈泡,可持續點亮15年,以取代40W白熾燈。而在歐洲市場上,目前同等性能LED燈泡的售價普遍超過15歐元。 隨著技術的突破發展,LED產品普及率越來越高,而歐司朗的這一舉動,也似乎在暗示著公司將會繼續提升LED照明產品在業務中的比重。 五、通信 通信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競爭激烈的主要戰場之一。比如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5G的發展如火如荼,中美摩擦甚至也有不少是因5G技術而起。 當然,5G只是通信大類中的一種,整個通信系統是由信源、發送設備、信道、噪聲源、接收設備、信宿等組成,以此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按傳輸媒介通信包括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兩種;按工作頻段又分為長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按調制方式可分為基帶傳輸、頻帶傳輸。 總體而言,通信產業龐大而復雜,從硬件層到軟件層涉及到了許多學科。 代表企業:華為 說到的通信企業,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通訊以及三大運營商等等都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但是要說最受人們關注的,也就是華為了。 細數華為這段時間以來的重大事件:美國對其的制裁禁令、孟晚舟引渡案、自研5G芯片麒麟990發布、5G手機上市等等,或多或少都與5G有著一定聯系。 放眼全球電信設備商中,歐洲廠商和華為的角逐最為激烈。2019年作為5G商用的歷史性時期,各家已經開始過招。從華為公布的數據看,在2019年5月份之后,華為5G基站模塊的發貨量增長了300%,從5月的10萬個增長至10月底的40萬個。9月,華為還率先端到端交付了5G Standalone獨立組網模式。雖然遭到了美國的阻擊,9月底,華為表示,它已經開始生產不含美國零部件的5G基站。有消息,在基站一些核心器件方面,華為已經領先了2-3年。如今還穿出了華為位于加拿大渥太華的實驗室,已經開啟6G技術研發方案。 六、醫療電子 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提高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元件尺寸達到分子級,進入了分子電子學時代,用有機化合物低分子、高分子和生物分子作芯片,它們具有識別、采集、記憶、放大、開關、傳導等功能,更促進了醫學電子的發展,和醫療水平息息相關的電子技術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以醫療電子技術為先導的醫療器械出現空前的發展,醫療電子儀器在醫院的普及應用范圍越來越大。 縱觀整個醫療電子產業,從早期的傳感技術、藍牙技術加持,到現在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配合,醫療產業也越來越智能化。隨著人們對醫療保健要求的提高,市場對醫療設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醫療電子也正由過去的專業專用逐步向消費家用延伸。未來的醫療電子將會朝著更加可靠,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方向不斷前行。 代表企業:ADI 醫療領域一直是ADI重視的市場之一,在整個醫療領域,ADI針對智能可穿戴、醫療影像及監護市場以及體外診斷市場做了重點布局。 針對智能可穿戴市場,ADI重點關注三大趨勢,包括提供更加開放的平臺,支持更多APP;提供NFC功能以方便交互;提供更高的醫療級應用價值。針對醫療影像及監護市場,ADI在底層技術層面給許多廠商給予了支持。比如X光機、CT、超聲等應用,ADI都提供了類似的信號鏈解決方案,通過提供高集成度、更小尺寸、更低功耗、更低噪聲、更高可靠性的產品,通過專門技術團隊提供系統級支持和參考設計以及具競爭力的成本和連貫的路線圖,奠定了醫療影像技術發展的基礎。 體外診斷市場同樣也是醫療行業中需求最廣泛的部分,目前在醫療器械行業中醫療影像市場第一,體外診斷分析儀器市場排名第二。ADI選擇與客戶配合,推出整體的信號鏈產品組合,一起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賣一個ADC。目前ADI的產品涵蓋了信號鏈轉換、調理、處理以及低噪聲電源管理等。 七、安防 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國對安防的需求越來越高,安防產業已經成為與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產業。國內安防市場保穩定增長,萬億市場可期。 以我國為例,就整個安防電子市場規模來看,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安防產業飛速發展,政府、企業、機關、城市、社區都紛紛配合國家的安全工作部署,“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項目的打造,讓安防產業始終保持高增長態勢。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安防市場規模預計接近1萬億元。 我國安防產業發展的比較迅速,走在了世界前列。不過在中國安防行業中,各類企業數量雖然突破22000家,為數眾多。但中小型企業比例較大,缺乏大型生產企業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了智能安防競爭行列。 代表企業:海思 在安防應用上,選擇海思作為典型代表,主要還是從芯片層面出發。安防芯片是一切安防產品的“大腦”,海思在此該領域持續發力,高頻率推出芯片以及解決方案,奪取了此前長期以來被德州儀器、安霸等國際一線芯片廠商所壟斷的安防芯片市場份額。 在2019年,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安防產業迎來了大規模應用和新的發展。而智慧安防的發展離不開三要素:算法、算力、數據,其中,算力的關鍵在芯片。海思作為全球IPC芯片的領頭人,帶來了多達20款極具競爭力和優勢的芯片,尤其是在安防視頻芯片市場,一度占到全球70%的份額。 過硬的技術實力、高性價比、完善的配套服務,讓大批安防設備廠商與海思達成了戰略合作。國內海康**、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知名安防企業均與海思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臺灣,韓國等地區海思也已經成為視頻芯片主流供應商。 八、人工智能 最近幾年在互聯網IT領域,人工智能是被人們提到最多的詞語,其研究領域有機器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有的人可能覺得,人工智能產業是不是更傾向于軟件層面,跟電子有什么關系? 非也,人工智能與電子信息產業息息相關,在各種人工智能產品上,AI芯片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它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產品需要電子信息方面的技術知識提供電路系統等等技術支持,而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也進一步促進了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兩者的緊密結合,讓現代科技發展更加多姿多彩。 代表企業:英偉達 在此前調研機構發布的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英偉達成為當仁不讓的領頭羊,其后依次為Intel英特爾和IBM。 此前,“顯卡大廠”、“皮衣老黃”是外界對英偉達的一貫印象:一個是英偉達的核心GPU產品,一個是英偉達的形象代言人。最早,英偉達通過圖形處理器突圍,拿下了大半的游戲顯卡市場;在AI時代,英偉達又踏著風口憑借自己強大的AI業務和挖礦一鳴驚人;在達到了一定高度后,英偉達又選擇了加強自己AI芯片產品的性能研發,讓自己從“顯卡老大”的身份跳脫出來,成為了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革者。 如今,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都大量采購了英偉達的芯片產品,以擴展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特斯拉選擇安裝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來實現無人駕駛功能;HTC推向市場的VR/AR虛擬現實設備中,也少不了英偉達圖形處理芯片的身影。 無疑,英偉達的“轉型”之路是成功的,從1993年成立到現在,英偉達已經成長為能和AMD、英特爾等老牌強者相抗衡的AI芯片巨頭。 九、物聯網 由各類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導航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組成的一體化系統,統稱為物聯網,它能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 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 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其中,物聯網芯片與其他芯片并不相同。對于PC或手機芯片而言,一款產品一旦打造完成,即可大規模出貨,例如驍龍處理器、麒麟處理器等芯片。但對于物聯網而言,還面臨著嚴重的細分問題,這也意味著芯片提供商需要針對不同企業提出的不同需求,從而打造出不同的芯片。從而導致物聯網芯片產業顯現出出貨量少、需求急、利潤少的特點。 代表企業:海思 在安防應用上,選擇海思作為典型代表,主要還是從芯片層面出發。安防芯片是一切安防產品的“大腦”,海思在此該領域持續發力,高頻率推出芯片以及解決方案,奪取了此前長期以來被德州儀器、安霸等國際一線芯片廠商所壟斷的安防芯片市場份額。 在2019年,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安防產業迎來了大規模應用和新的發展。而智慧安防的發展離不開三要素:算法、算力、數據,其中,算力的關鍵在芯片。海思作為全球IPC芯片的領頭人,帶來了多達20款極具競爭力和優勢的芯片,尤其是在安防視頻芯片市場,一度占到全球70%的份額。 過硬的技術實力、高性價比、完善的配套服務,讓大批安防設備廠商與海思達成了戰略合作。國內海康**、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知名安防企業均與海思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臺灣,韓國等地區海思也已經成為視頻芯片主流供應商。 八、人工智能 最近幾年在互聯網IT領域,人工智能是被人們提到最多的詞語,其研究領域有機器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有的人可能覺得,人工智能產業是不是更傾向于軟件層面,跟電子有什么關系? 非也,人工智能與電子信息產業息息相關,在各種人工智能產品上,AI芯片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它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產品需要電子信息方面的技術知識提供電路系統等等技術支持,而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也進一步促進了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兩者的緊密結合,讓現代科技發展更加多姿多彩。 代表企業:英偉達 在此前調研機構發布的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英偉達成為當仁不讓的領頭羊,其后依次為Intel英特爾和IBM。 此前,“顯卡大廠”、“皮衣老黃”是外界對英偉達的一貫印象:一個是英偉達的核心GPU產品,一個是英偉達的形象代言人。最早,英偉達通過圖形處理器突圍,拿下了大半的游戲顯卡市場;在AI時代,英偉達又踏著風口憑借自己強大的AI業務和挖礦一鳴驚人;在達到了一定高度后,英偉達又選擇了加強自己AI芯片產品的性能研發,讓自己從“顯卡老大”的身份跳脫出來,成為了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革者。 如今,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都大量采購了英偉達的芯片產品,以擴展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特斯拉選擇安裝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來實現無人駕駛功能;HTC推向市場的VR/AR虛擬現實設備中,也少不了英偉達圖形處理芯片的身影。 無疑,英偉達的“轉型”之路是成功的,從1993年成立到現在,英偉達已經成長為能和AMD、英特爾等老牌強者相抗衡的AI芯片巨頭。 九、物聯網 由各類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導航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組成的一體化系統,統稱為物聯網,它能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 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 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其中,物聯網芯片與其他芯片并不相同。對于PC或手機芯片而言,一款產品一旦打造完成,即可大規模出貨,例如驍龍處理器、麒麟處理器等芯片。但對于物聯網而言,還面臨著嚴重的細分問題,這也意味著芯片提供商需要針對不同企業提出的不同需求,從而打造出不同的芯片。從而導致物聯網芯片產業顯現出出貨量少、需求急、利潤少的特點。 代表企業:高通 高通是全球3G、4G與5G技術研發的領先企業,在2007年度一季度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半導體供應商,此后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去年12月5日,高通正式發布了號稱“5G性能猛獸”的新一代旗艦移動平臺驍龍865,采用外掛X55 5G調制芯片,在CPU、GPU、拍攝、人工智能、游戲等多個方面都超越了上一代。 除了移動SoC產品以外,高通還有多種應用于物聯網產業的芯片。尤其是在近幾年,高通進一步擴寬了產品線,從支持多媒體、連接及高安全性等能力的先進移動SoC,到體積小巧的,能夠提供語音輔助、交互及生物識別能力的藍牙SoC。高通的產品和業務正在朝著醫療、汽車、物聯網、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進發。 十、云計算 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并返回給用戶。云計算早期,簡單地說,就是簡單的分布式計算,解決任務分發,并進行計算結果的合并。因而,云計算又稱為網格計算。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數以萬計的數據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絡服務。 現階段所說的云服務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分布式計算,而是分布式計算、效用計算、負載均衡、并行計算、網絡存儲、熱備份冗雜和虛擬化等計算機技術混合演進并躍升的結果。 代表企業:英特爾 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英特爾“傲騰?”技術都是在云計算領域獨樹一幟的技術及產品。在云計算領域,英特爾也一直都是“霸主”級別的存在。 但在去年4月,外媒報道稱英特爾數據中心芯片銷售出現了7年來的首次下滑,這反映出企業計算市場的不確定性,還有一點就是中國對云計算服務需求的放緩,此外,阿里云、百度云的崛起,也給英特爾的市場帶來了巨大壓力。 不過,云計算數據中心業務畢竟曾是英特爾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即使面對各路新秀,英特爾也早已做好了應對的決策,利用先進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獲取數據洞察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了云服務的發展,從原本的數據中心到云邊緣再到移動終端,英特爾的創新戰略,也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