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幾天,我家里的一個29寸電視機看著看著,突然幾閃,就沒影沒聲了。 拆開檢查發現保險管熔斷了。 繼續檢查,發現行管擊穿了。 目視檢查,結合萬用表測量,互聯網上搜索解決方案,越來越強烈的一個念頭——要是有電路圖多好。 為了能在春前修好,就電話聯系該制造廠總部保修,反映夠迅速,第二天上午就有本地的制定修理店的人員來電話了。 問了我情況,我說了故障現象和查到的損壞件。指望廠家的技術能力和備品備件資源,能第一時間修好。對方再問我是什么電視機,一聽說是個CRT的小電視機,顯然興趣不大,報了上門修理的幾個收費價目,叫我等著。 我想電視機不大,我拿到修理店里,爭取快一些。結果店里沒有師傅,說先收下,等年后再修。看店里的狀況,不放心,還是自己再試試,碰運氣吧。 當然自己沒修好。 過了年,前兩天才有時間,首先聯系廠家申請提供電路圖,一句話:高科技,你不能修,沒必要要電路圖,找廠家指定的修理點吧。 看看,現在修理個家電多難啊! 廠家曾幾何時就不再產品李附帶電路圖了。 居家就近的修理店,缺少資料和零部件,也都難以修理,輕易不接單。 消費者有能力自己修的,一樣沒有資料和零部件。 廠家指定修理店,常常都是大部件更換,不做零部件修理,價格貴,似乎巴不得消費者修不起? 最終導致電子電器垃圾泛濫。 值得深思,為什么制造商不努力做到最大程度地使消費電子電器產品就地方便容易修得起的修理,使產品達到最大的使用壽命,節約又環保。 就地修理再用不正是體現“誰制造,誰回收”產業環保原則的一環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