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致力于實現CPU的自主可控繁榮,10月17日,中國RISC-V產業聯盟(China RISC-V Industry Consortium)和上海市RISC-V專業委員會在上海正式成立,RISC-V產業化高峰論壇同時舉辦。 中國RISC-V產業聯盟由國內外RISC-V領域重點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發起成立,目前已有50余家RISC-V領域相關企業以及10余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加入。聯盟將秉承開放、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則,致力于解決中國RISC-V領域共同面對的關鍵問題,建立中國國產自主、可控、安全的RISC-V異構計算平臺,促進形成貫穿IP 核、芯片、軟件、系統、應用等環節的RISC-V 產業生態鏈。 產業聯盟首任理事長、芯原控股董事長戴偉民博士提出,CPU的全球爭霸蘊含著深刻的產業規律,而中國為了早日實現CPU的自主可控也進行了大量攻堅,取得了豐碩成果。只有自行設計微架構,并且在指令集標準的授權和發展上并不受制于人,才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全新、開放、免費的RISC-V符合這一標準。此外,RISC-V作為一個極簡、模塊化、可擴展的精簡指令集架構,完美契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對于定制化、低功耗、低成本、異構計算等發展趨勢,受到全球開發者、學界、企業界的廣泛歡迎,生態發展極快。中國擁抱RISC-V標準,有助于實現CPU在民用領域尤其是新興領域的自主、可控、繁榮。 戴偉民認為,RISC-V給中國產業帶來的最大機遇是一個與全球一致的起跑線;聯盟及專委會的成立就是要凝聚國內RISC-V的創新力量,促進RISC-V生態培育,提升中國在RISC-V標準制定中的影響力,推動中國抓住RISC-V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建立中國國產自主、可控、安全的異構運算平臺,在新的技術變革中實現產業的全面躍升。 集成電路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在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中,處理器芯片(CPU)是一座必須攀越的高峰,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而指令集架構(ISA)則是處理器芯片的基礎。目前,在服務器和PC機領域的處理器芯片幾乎全部被X86架構(美國Intel公司)統治,以智能手機和終端設備為代表的移動領域處理器芯片則幾乎全部由ARM構架(日本ARM公司)壟斷。 相比于這些主流架構嚴格的授權使用機制,201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牽頭創立的新型指令集RISC-V則完全不同,其創立之初就確定走開放、共享、安全的道路。全世界任何公司、研究機構與個人都可以自由開發和銷售兼容RISC-V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并可靈活修改以增加新的功能,無須支付指令集授權費用;還可通過RISC-V基金會參與指令集規范的演進,無須擔心傳統指令集私有方式所帶來的不可控、不安全等弊端。此外,RISC-V擁有精簡、低功耗、模塊化、可擴展等技術優勢,尤為適合物聯網等嵌入式應用以及需要定制化的場景。 RISC-V生態體系正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崛起,成為半導體產業及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興應用領域的重要創新焦點。國內外諸多企業、研究機構加入RISC-V基金會,并圍繞RISC-V指令集標準開發IP核、芯片、系統、軟件等,一個新的生態和產業鏈正在蓬勃發展。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已連續多年通過專項方式支持RISC-V指令集的研究和實用化。 上海是國內首家明確支持RISC-V的地區。今年7月份,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發布了《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關于開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制造領域)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支持RISC-V相關設計和開發的企業。這對于RISC-V指令集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從一開始就與國際最先進水平并行前進。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表示,上海作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最早、產業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歷來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始終將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作為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點,作為承接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上海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規模接近1200億元,產業相關的企業總數超過500家,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5萬人,成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名片,也是上海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重要領域。上海一直以來都大力支持、培育像RISC-V這樣的新興技術,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立足行業特點,積極打造一批平臺和服務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