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NBC報道,Adobe Analytics周一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目前有32%的消費者擁有智能音箱,到今年年底,擁有智能音箱的消費者有望達到50%。 相比于今年1月份,這個比例上升了14%。 隨著智能音箱功能越來越豐富,消費者也越來越多地使用它們。 據羿戓信息所了解,在這次Adobe Analytics對1000多名美國消費者進行的針對用戶使用語音助理的問卷調查中,多數人表示會使用智能音箱的語音助手。76%的用戶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更頻繁地使用語音助理,71%的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語音助理,44%的人每天會多次使用語音助理。 在使用語音助手進行的操作中,播放音樂仍然最受歡迎,70%的智能音箱用戶會使用語音助手播放音樂;排名第二位的是天氣預報,使用人數占到了64%;47%的人會使用智能音箱進行在線搜索;46%的人會使用智能音箱來獲取新聞;36%的人會用來打電話。 同時,該調查還發現智能音箱將再次成為受歡迎的節日禮物。受訪的23%的消費者表示計劃在即將到來的假日為其他人購買智能音箱,而高達45%的用戶希望為自己的家庭新添一個智能音箱。因而,Adobe預計,假期過后,擁有智能音箱的消費者將會有48%。 更重要的,擁有智能音箱的用戶也越來越多地習慣于在其他設備上使用語音助手。根據該調查,智能音箱所有者在手機上訪問語音助理的可能性是沒有智能音箱的人的3倍。 可見,智能音箱已成為語音助手的重要載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互聯網巨頭們越來越熱衷于研究這一產品,市場上智能音箱的新面孔層出不窮。 競爭最激烈的當屬亞馬遜Echo和谷歌的Google Home,一個先發制人,一個后來居上。 自亞馬遜2014年推出“智能音箱”這一新新產品,其在市場中就一直占據霸主地位,甚至一度擁有壟斷實力。根據eMarketer2017年的分析數據,在當年一季度美國智能音箱市場中,亞馬遜 Echo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70.6%,而Google Home只有23.8%。 但谷歌憑借自己強大的搜索引擎,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優勢,產品不斷更新升級,擁有更多新技能,支持更多應用場景。谷歌以中端產品打入市場,之后擴展其高低端產品線,于2017年10月推出Google Home max和Google Home mini。終于在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打敗亞馬遜,占據銷量榜首。 在兩大巨頭你追我趕的時候,其他品牌也在暗中發力,試圖在智能音箱市場分一杯羹。 作為最早接觸語音交互的蘋果公司,在智能音箱領域反應算是比較遲鈍了的,Home Pod于今年年初才與大眾見面。但即使受限于上市時間晚、價格偏高(349美元),其在三個月內也迅速占領了美國4.1%的市場份額,未來完全有望同亞馬遜、谷歌三分天下。 看到蘋果做出了智能音箱,且效果驚人,一眾手機廠商也蠢蠢欲動,開始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最先受到刺激的是三星。 今年8月份,三星智能音響Galaxy Home在美國紐約正式發布。緊接著,國內手機大廠華為在2018 IFA柏林消費電子展中公布了其帶路由器的智能音箱AI Cube,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在歐洲出售該款產品。 但華為并未透露這款產品是否將在國內推出,或許國內智能音箱這塊肥肉已經有太多人盯著,不好下口? 京東是國內最早推出智能音箱的公司,其與科大訊飛合作于2015年推出首款叮咚AI后,整體智能音箱零售量一直呈穩定增長。到2016年,國內智能音箱主要有叮咚、JBL和飛利浦,其中叮當的市場占比達到了65%,飛利浦與JBL的占比分別為14%、20%。 2017年,小米和天貓等廠商開始布局智能音箱市場,紛紛推出新品,天貓精靈在上市兩個月后即搶占了15%的市場份額。叮咚的市場份額降到38%,小米緊隨其后,占比32%。 GfK預計,2018年,中國智能音箱將迎來第二波爆炸式增長,在線市場零售量將達900萬臺。 無論國內國外,智能音箱這個品類從誕生起一直高歌猛進,憑借最天然的交互方式和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在市場上的分量越來越大。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預測,2018年全球智能揚聲器市場將達到約30億美元,2023年將增至近120億美元。到2019年全球將銷售將近1億臺智能音箱,到2022年大約55%的美國家庭將會擁有一臺智能揚聲器。 智能音箱正在走進每個人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