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小公司最怕股權分散。創業公司一定要有一個能話事的大股東。Google的輝煌,很大 程度上是因為VC找來的CEO盡力做好份內的日常管理工作,把技術方向 和 市場方向這兩個舵把讓給兩個創始人。綻鈴子說,評價一篇論文水平的標準之一,就是看 co-author 的多少,作者越多,內容價值越低。創業,不要為了創業找合伙人。找合伙人,一定要找合作過的人,網上找來的懸乎。】 創始人內斗 一個股權極為分散的創業型公司,沒有“最后拍板的人”,只能引起“混戰”。 文/翟文婷 “剛33歲,鬢角頭發已近全白。3年前還不是這樣。”2010年平安夜,陳昊芝在微博上如此感嘆。這大概跟當天早上趙嘉敏對譯言往事的一連串“爆料”有關,內容涉及他出走的原因以及清退股權等問題。 兩人同為譯言網的聯合創始人,趙嘉敏通過一封郵件不經意間發現了陳昊芝,認為陳是“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人選”。誰知,最后恰恰因為與這個合作伙伴的決裂,出走譯言,創辦了類似的東西網。 陳對趙在網上的炮轟沒有公開回應,“怎么辯駁呢?你是黃光裕還是陳曉呢?你也不是那個級別的人,就算你是那個級別的人,到最后不也被說成是狗咬狗了嗎?”他還表示,今天之所以被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年輕的時候也曾這樣對待過別人。 即使作為旁觀者,亦很難判定誰是誰非。關鍵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何在?為何決裂?探尋問題本身,或許能為創業者如何選擇合作伙伴以及與之相處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借鑒。這是意義所在。 要不要商業化? 從一開始,這個公司就不太平靜。 2006年底,陳昊芝見到正在國內出差的趙愷,促成了次年4月份譯言在國內的落地。趙嘉敏、張雷、趙愷三個創始人都在國外,陳昊芝就成了譯言在國內的注冊法人、總經理兼董事長。陳昊芝說,早期他在譯言類似投資人,公司日常管理更多地還是由國外的創始人具體負責。 然而,這幾個人對譯言的期望卻不盡相同,“我是想幫助一個朋友做自主學習英語的事情,當時想在網上找一些人做英文圖書翻譯,比如英文經典名著。偶然之間發現了譯言,而譯言剛剛翻譯了《連線》雜志主編的長尾理論,覺得跟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吻合。”陳昊芝回憶說,“但創始人張雷的想法是做維基百科那樣的。”促使他們最終走到一起的,是雙方的妥協,“他們對這種做圖書翻譯的商業化運作也比較認可,同時我覺得做用戶貢獻的方式也合理,總得有一個過程。” 譯言成立之后,共吸納了7位股東。趙嘉敏、張雷、趙愷作為創始人,分別占有28%、25%、25%的股份,陳昊芝占有10%。其他三位股東分別是新東方早期初創者之一陳平(此人1993年之后就基本淡出)以及趙嘉敏和陳昊芝各自的一位朋友,他們享有其余股權。 2007年年初,三位創始人回國看了看“寄養”的這個孩子長勢如何,“沒有增長,也就是持平。”趙嘉敏說,他還引述張雷的話,“譯言也就這樣了,可能做不起來,但也死不掉。”隨后,趙嘉敏主動請纓回國,想把譯言做起來。5月,他放棄美國的工作和即將到手的綠卡,拖家帶口回到國內。 當時幾乎所有股東都認為他不適合運營國內的公司,“他們覺得很多想法、做法可能不太適合中國國情,我就跟另外兩個創始人說,我需要用半年的時間適應國內環境。”趙嘉敏說。所以,他回國后就在一個朋友的公司幫忙做事,一直到2008年年初,才以總經理的身份回到譯言。為了取得歸國留學生創業基金和政策的支持,譯言的法人也變更為趙嘉敏。 而陳昊芝的說法是,趙一開始回國并沒有確定要進譯言,只是朋友的公司黃了,而他正好去做盛世收藏網,就把譯言的運營都轉交給趙。 2008年譯言開始受到媒體的關注,汶川地震期間翻譯的公益類文章,也為譯言樹立了一定的口碑。譯言接下來是否要商業化,內部的意見又不一致起來,海外的張雷、趙愷兩個人不太主張商業化,抱以很大希望的一個愿景是走維基百科的路數。而趙嘉敏的態度是,他們不太了解國內企業運營的生存壓力,走維基百科那種公益募捐的形式,在國內很難行得通。在內部沒有取得一致定論的情況下,2008年下半年,譯言嘗試過廣告、跟英語教學機構的合作等形式,“但都不是特別成功。”趙嘉敏說。 迫于商業化生存的壓力,直到2009年年初的股東會上,現金流才作為其中的一項任務被最終確定下來。 決裂 這恰恰是陳昊芝和趙嘉敏關系比較密切的一段時間。 陳昊芝說,“嘉敏覺得美國的兩個創始人影響了他對譯言的直接管理。”作為趙嘉敏的堅定擁護者,他從中斡旋,“我一直是譯言的董事長,所以我剝奪了美國兩個創始人對譯言日常管理的權利,讓嘉敏完全自己來管。當時我是嘉敏最大的支持者。” 2009年年初的股東會上就確定了把權力集中到趙嘉敏一人的手里,趙嘉敏也證實確有此事,但這個權力具體是怎么集中到他手上的,他沒有做出回應。 2009年,《衛報》、《美國讀者文摘》等海外媒體的版權代理,逐步成為譯言一項比較穩定的收入。具體操作是,在譯言上單獨開設一個欄目,幫助《衛報》運營中文內容。據此,譯言每個月可以從《衛報》拿到3萬元的運營費用。 另一塊業務則是給網易這樣的國內媒體推送一些優質的海外譯文,首發是在譯言。“同時,網易也會推過來一些比較緊急的任務,要求限時翻譯。”趙嘉敏說。但這塊業務卻是陳昊芝看不上眼的一個方向,“這些東西很難長期持續。本來是要惠及很多人,現在卻變成一個勞務性質的公司,差距太大。而且稿費對個人而言還好,對企業來說很少靠稿費活著,這不是很高的溢價。因為百分之六七十都要給個人,沒有多少能剩下給企業。” 分歧產生了。 到2009年年中,矛盾終于擺上臺面,也逐漸聚焦到陳、趙兩個人身上。陳昊芝說,“譯言的流量下降、譯文量下降、用戶量下降,時政類文章增多,譯言成了憤青聚集地。”他表示,70%的股東對譯言的運營狀況不滿意,“互聯網公司從指標上出現問題,就是意識出現問題了;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倒退的時候,其實就離死不遠了。而且譯言共有16個人,把2/3的人調去做外包,給潘石屹翻譯一本書;做宗教網站,掙四萬塊,離互聯網的理想越來越遠。” 但趙嘉敏卻堅持,實際上譯言的狀況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兩大項目每月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到七八月份每個月的支出在8萬元左右,這樣凈支出只有2萬元。” 就在這個時候,趙嘉敏被要求做付費閱讀,“有些內容限制權限,只有付費才能看到。”而趙認為條件不太成熟,所以給每位股東提了一個報告,羅列了包括版權風險在內等問題,“好像陳昊芝也給股東提了一個報告,后來聽一個中間股東說,除了在付費閱讀上,你們兩人的方案沒什么差別。”但是趙嘉敏的報告“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回應”,回應他的是陳昊芝提出的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方案。 “當時我的方案是,公司出30萬元,我帶兩三個人在公司內部組成一個團隊,還是嘗試做互聯網方向的事情,比如用戶貢獻內容、審核、內容轉售這一系列事情。趙嘉敏還是公司總經理,大的方向不變,不影響你的現狀。”陳昊芝說。 趙嘉敏卻不這么理解,他認為這是要把公司“一劈為二”,而且是“把一個螞蟻一分為二”。他說,當時的分工是,“我帶著人做社區和內容,陳昊芝去做商業和付費閱讀的項目。”而他極力反對“分家”的另一個原因是,“譯言之前有過這樣的問題,運營權并不是很集中,不知道該聽誰的。2009年股東會定了兩個目標,還提出運營權集中,當時就集中到我的手上。所以我認為不能開倒車,應該集中在一個人手里。如果你堅持這樣,我就把運營權交給你。”用陳昊芝的話說,“嘉敏怒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嘉敏要求開董事會現場投票是否同意這個方案。 陳昊芝勸導趙嘉敏,“你要相信我,既然我能夠提出這個方案,就一定能取得股東會的支持。”他覺得趙嘉敏沒有想明白一件事,“既然當時我能讓70%的股東支持你做總經理,我照樣能讓70%的股東支持現在的方案。”他認為趙把一個可以商量的事情變成了要求所有人投票的事情,“結果自然是他輸了。” |
這也是讓趙嘉敏困惑不已的地方,美國的兩個創始人之前反對商業化,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著急商業化,表示支持陳昊芝的想法。趙嘉敏后來反思,跟另外兩個創始人的分歧,是距離產生的溝通障礙。插一句,張雷和趙嘉敏是大學同班同學。 盡管股東會上仍然確定趙嘉敏是總經理,但因為不能接受陳昊芝提出的方案,趙嘉敏主動交出運營權,去主管《衛報》項目、跟《連線》雜志的合作,還有一個海外版權的合作項目。“等半年的合作期快到的時候,嘉敏同志跟《衛報》說,‘我要自己單做,你把項目給我。’對方很意外地跟張雷說,你們內部出現問題了?”說完,陳昊芝長長地吐了一口氣。 趙嘉敏沒有證實這個事情,他抱怨道,“2009年10月份的時候陳昊芝找我談話,外媒版權不要我碰了,其他事情也都不要我做了。指責我把譯言運營得一團糟,至于怎么糟也說不出來。他要求運營《衛報》中文網站項目如果不提價3倍的話就不做了,就算這個項目提價3倍后也不讓我做了。”趙嘉敏認為,這樣一來自己沒有了做事的空間,“很明顯是在趕人了”。11月初,趙嘉敏離開譯言。中旬,譯言跟《衛報》的合作期滿,沒有續約成功。 也許到此為止,大家認為以后就相安無事了。然而11月30日,譯言突然遭遇關停;“我是11月6號接手過來的《衛報》,11月21日跟對方確認不再拿任何跟時政有關的文章了,可沒有用了,已經上黑名單了。突然因為這個事情被關停了,實際上跟嘉敏是有很大關系的。”更讓陳昊芝沒有預料到的是,“被關停的第四天,趙嘉敏突然跳出來說,我做了個東西網。”陳昊芝毫不隱晦地坦言,那段時間他很生氣。 而提到譯言網被關停的原因,趙嘉敏也有說法,“因為有《衛報》的項目,時政類文章本身就會多一些,但看你怎么看了,當時60周年大慶,衛報也做了正面報道,定點拍攝的很多圖片,國內到處在轉載。”他寧愿覺得“到現在也不知道突然碰到哪根弦就被關停了”。 趙嘉敏還吐露,東西網剛上線的時候,是最艱難和最委屈的時候。“一開始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做東西網,最后說還是上吧,該做的還是得做。之所以又做了東西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種要把事情做下去的執念。” 但是趙嘉敏離開譯言時,仍然保留著28%的股份。“你是譯言的法人,又是單一最大股東,不能跟譯言這么對著干吧。做了同樣的事情,挖公司的人,挖公司的業務,挖公司的客戶,已經很過了。”陳昊芝說,在2010年年初的股東會上,要求趙嘉敏選擇,要么不做譯言的股東,要么不做同樣的公司。“他所說的排擠就是這個事”。 在股東會上,陳昊芝還提出給譯言增資50萬~100萬元,但沒有獲得2/3股東的支持,提議沒有通過。在僵局之下,“趙嘉敏提出,‘如果要增資,先把我的股權買斷,我拿公司買斷我股權的錢借給公司,將來公司要是有錢再把錢還我。’”陳昊芝說。 最后,雙方簽下一個備忘錄,用100萬元清退趙嘉敏20%的股權,保留8%。趙嘉敏把100萬元以債權的方式借給譯言,等譯言融資或好轉的時候,再還給趙。至于法人問題,陳表示,從譯言關停至今,賬面上虧損的90萬元都是他個人墊資的,如果更換法人,趙要求償付100萬元。但趙嘉敏卻有自己的看法,“以陳的行事風格,我并沒準備拿到這筆錢。陳拖著不更換法人,我現在有義務沒權利。”幾個回合下來,兩人打得難分難解。 “你不要跟我說哲學!” “2006年12月下旬,譯言上線10天左右。那天晚上,我照例進入譯言的管理員信箱,一封用戶來信引起了我的注意。寫信的人叫陳昊芝,表示愿意跟我們談合作。我連夜在網上搜集了一下昊芝的信息,認為是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人選。”這是趙嘉敏于2008年9月發表在《21世紀經濟報道》名為“譯言誕生記”的一段話。從文字內容和表達語氣來看,彼時與此刻兩人的關系可謂冰火兩重天。 陳職高畢業,先后做過幾個互聯網公司,愛卡網、盛世收藏網、cocochina、譯言等,還有一些做過但死掉的項目,“30歲之前我都在賣東西”。而趙是拋下清華的博士學位跑到美國讀的博士,硅谷工程師,7年之后重回國內,“當時想,創業只做一次,太辛苦了,譯言就是惟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創業。做東西網也是把這個事情重新來了一遍,做的還是一件事情。” 趙嘉敏認為自己是在關鍵時刻做決定很快、力度很大的一個人。“陳平調解的時候說,很多時候事緩則圓,勸我不要離開公司。我可能平時屬于比較性緩,不是那么硬。但是到了關鍵點,我的決策非常快,很快就能做一個判斷,然后付諸一個實施,而且都是在一些重大的點上。”接到Offer的兩個星期內他就沖到美國。后來又用了1個月的時間殺回國內,即將到手的綠卡也不要了。 陳昊芝說自己30歲之前是個很強勢的人,“我以前的一個合伙人很煩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發現你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他最煩我說這句話。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他的今天都是靠你得來的。” 他對趙嘉敏的評價是,“非常高端翻譯人才,做事很沉穩,很扎實,很有耐心,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但商業意識不是很強。他對做什么不是太明確,總希望拿自己的想法去做。”他還覺得趙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他眼里,排序是士農工商,我就是屬于那種底層的人。”陳昊芝曾經想聊點哲學的話題,立即遭到趙嘉敏的阻止,“你不要跟我說哲學問題”。 而陳昊芝的很多做事方式亦不能得到趙嘉敏的認同,“陳清退了譯言的其他團隊,就算我不挖他們,他們也不會在譯言待著。很多老的團隊,包括當初陪著譯言度過最艱難時期的團隊都走了。”不同的背景導致思維方式和做事風格的不同,甚至互不理解接受,又直接導致了互不信任。趙嘉敏感嘆,“信任可能是可遇不可求。”而兩人最后鬧到這種地步,與各自創業熱情的伸張和骨子里對主導權力的掌控也有很大的關系。 陳昊芝坦陳,當初他推動董事會采取他的方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一個合伙人的公司,在早期創業的時候,都應該讓所有人出力共同推動這個事情。但是嘉敏認為他是總經理,這些事情都聽他的就可以了。你們股東一年開一次會也就滿足了。當時很明顯的是,其他股東都被隔離出去了,大家不知道公司什么樣”。他所指的是,2009年譯言把運營權都集中在趙嘉敏手上之后。 趙嘉敏在一個初創型公司里面積極推進權力集中的做法,很顯然不是他對權力本身的熱衷。他在《學生創業指導》一文的譯者序中寫道:“我已經屬于作者眼中垂垂老矣的那種人了,錯過了創業的黃金時期。不過,我也不甘心:老則老矣,拖家帶口也是真的,但遲暮就未必。更何況內有一腔抱負,外有良師益友,多少也算扳回一局吧。” 到此為止,可以說這場爭斗沒有任何贏家。 陳昊芝目前仍然是譯言的董事長,但他表示,2011年會把主要精力放在cocochina,在譯言只擔任董事;趙嘉敏也反思,“的確有一些創業者信奉斗爭哲學,就算只有斗爭才能成功,在斗爭愛好者眼里,能稱得上成功的也一定是極少數。為了這極小的概率而殫精竭慮,又是何苦。” 而且這件事以后,陳昊芝就給自己定下了兩個規矩,“如果這個事情我只是投資人的身份,第一,我會只拿30%以下的股權;第二,只是做董事;第三,只是給些顧問性質的意見,不會參與日常運營;如果確定這個事情要待下去的話,在公司治理結構上,你要百分之百控股。在cocochina,我的這個合伙人是有非常強的專業技能的,那就要尊重他專業內的選擇,除此之外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要分得很清楚,一旦明確了,就不動了。否則我就不做總經理、董事長,甚至我就不做這個股東了。” |
股東雖然有7-8個,不過好幾次都可以順利達成決議。而且陳昊芝一直墊錢(90萬)支持網站運營,還協調海外股東作出幾次決議,還主動讓權給趙嘉敏運營,一直都很cooperative啊! 感覺整個事情的問題出在: 1)最主要的是“譯言”這個運營方向本身就不太好賺錢,一不賺錢矛盾自然就多; 2)趙不服從股東決議,造成分裂。這個清華博士男顯然很難合作,他當年海歸后自己要拿過經營權來試一試,陳昊芝就勸服股東達成決議給他試試,等到股東們覺得運營的方向有問題,他卻選擇不服從,把事情搞砸才罷休。跟這種人合作,賺了,是他英明神勇,虧了,你是阻力。當然也有可能這種人是天縱英才,成就大事業的偏執狂,誰知道呢? |
樓主位的點評是老步給的么? |
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