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工作報告簽署了“中國制造2025”,便吹響了中國制造占領智造高地的沖鋒。在新變革下,每家企業迎接挑戰,萬眾創新,探索屬于自己的智造之路,然而“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特性? 1資源互聯 企業生產是資源再造的過程,企業擁有資源的多少和利用的效率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而現今越來越多的資源都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內有產品,人員,技術,設備及產線; 在外則有客戶,經銷商,供應商等。這些資源在傳統制造業里面,都是“離線式”分散在各處,未能將其很好的整合,并發揮出更大的優勢。 據羿戓制造所了解,智能制造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運用自動化、信息化及智能化技術,將各類資源綁定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在線式”網絡,通過這個“在線式”網絡,智能中心可以對各類資源進行感知,分析,執行以及決策。 信息化發展到今天,無處不在的傳感器,采集器,RFID,PDA等軟硬件設備,為數據的實時采集提供了可能,取代或延伸了原本傳統制造環境中需要人為處理的手工或腦力勞動。 例如制造命令的下達與反饋,即可通過信息化系統直接將生產信息,工藝信息等內容傳輸到產線設備等前端操作層,而最終的生產結果又可以實時反饋回后端決策層,以實現信息數據的循環交互。 同時也正是因為資源的互聯,讓原本管理不到的管理盲點或是花費巨大管理成本的管理難點,得以完善解決,例如記錄工作量大,邏輯關聯性強的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在RFID技術的應用下,便可將每件產品的采購,加工,包裝,運輸及銷售信息勾稽在一起,為企業生產質量提供保障。 2智能決策 近年來,隨著消費理念的轉變,顧客的消費行為越趨主動,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僅給制造企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理念也隨之改變,從原本的批量式生產轉為個性化柔性生產,這就要求生產制造具有智能性: 流程智能: 個性化定制使得每個產品的制造流程都是特別的。不管從接單,生產,揀貨,包裝到運輸,各個環節都有其特定要求,若某一流程環節發現問題,是需要進行智能化識別和及時預警、調整,以保證最終送到顧客手里的產品,是符合其原始需求的。 排產智能:個性化定制使得生產計劃更加細化。智能中心可以通過實時對車間,產線,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感知,按照事先設定的規則條件,進行生產計劃的智能判斷與決策。例如設備狀態實時監控,一旦感知設備存在故障征兆,即可自動提出維修計劃和生產變更計劃,而不是出現故障后緊急搶修,并臨時調整生產計劃,以至于徒增維修費用和生產成本。 當然智能制造還體現在企業運營的許多方面,在這個技術創新的時代,讓我們共同期待,見證智能制造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