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為此,我們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同時,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本文集納工信部部長苗圩等業內專家的觀點,集中解讀如何推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提升中國制造,破解“雙向擠壓” 【判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目前,我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產品體系,中國制造行銷全球,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在原材料、重大裝備、消費品等領域的一些產品和服務質量正在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但也要看到,我國許多產業產品是拼規模、拼速度拼出來的,處于價值鏈中低端。 據羿戓制造所了解,當前,全球制造業已進入更多維度、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競爭階段,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面臨“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在中低端領域,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低成本、低價格競爭日趨激烈。在中高端領域,發達國家牢牢把控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品牌質量穩占競爭高地,并在創新設計、關鍵技術創新、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掌握著話語權。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時代,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惫ば挪坎块L苗圩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出現了多樣化特征。整體上看,我國制造業質量改善速度仍然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質量安全事故和糾紛時有發生,以價格為主的產品競爭格局亟待重塑。由于高品質產品供給能力不足,我國中高端購買力通過“海淘”、境外消費等形式持續外流,一些產品也因達不到其他國家的質量標準導致出口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我們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前年年底,我國提出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供給結構適應需求新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杰表示,“質量第一”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任務,是當前階段首要的工作重點和改革方向,而“效益優先”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指向,是當前經濟發展成果的檢驗手段和具體導向,F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體現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體現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方面。 苗圩認為,我國要實現產業升級和質量趕超,重塑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快速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必須把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這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推進中國智造,突破“短板瓶頸” 【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當之無愧——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的產業類別,同時也是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大國,當前的出口額中80%是工業制成品。但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在產業鏈上,我們很多產業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為此,我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來推進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新一輪產業變革為制造業質量升級提供了機遇。從供給側看,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網絡信息技術與制造業交互融合,深刻改變著制造業的發展理念和方式,不斷催生協同創新、智能生產、個性定制等新模式。從需求側看,中高端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催生了大量新的產品質量和服務需求。 苗圩表示,《中國制造2025》非常符合中國產業發展的實際。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使一批優勢企業能夠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整個產業也就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漸邁進。只有緊緊把握產業變革帶來的質量提升機遇,我國才有望實現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跨越式發展,加快提升中國制造的價值內涵與國際聲譽,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提出,力爭用三個十年的努力,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階段,到2035年,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前列國家的水平,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第三階段,到2045年,乃至建國一百周年時,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要實現突破的十大重點領域,比如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等。我國將以高端裝備、短板裝備和智能裝備為切入點,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是繼續實施“核高基”、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飛機、“兩機”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二是組織開展重大短板裝備工程,集中支持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所急需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項目。三是加快突破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控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等突出短板制約,實現一批智能裝備和系統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他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是要更多地使用工控系統和工業互聯網系統實現智能決策。所以,中國亟須突破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短板和瓶頸。 樹立中國標準,實現“兩端超車” 【趨勢】 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必須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隨著我國消費品種類日益豐富、多樣化,我國消費品的標準既要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際市場的競爭需要。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 目前,我國在家用電器、照明電器、紡織品、服裝、家具、玩具、鞋類產品、鐘表、紙質品、洗滌用品等主要消費品行業,國際標準的轉化率基本超過80%。這里的國際標準主要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兩大國際標準組織所制定的標準。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主要的消費品領域和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要達到95%以上。 消費品工業有大量公認的國際標準,專家認為中國可以通過主動對標化解阻力。而在生產領域、工程領域、高端裝備領域,由發達國家企業掌握的標準話語權,給中國企業走向海外造成諸多困擾,讓中國制造、中國工程、中國裝備屢受“委屈”。 首先,中國企業“敲門”難——由于本土國認可的是發達國家的標準體系,對中國技術和產品理解不了,由此造成不信任,即使中國有更優秀的解決方案時也經常競爭不過那些老道的跨國企業。其次,實施過程徒增冗繁——中國企業需要將自己的技術方案“翻譯”成對方能接受的歐洲標準、美國標準,套入對方的模型中來論證自己的方案。而且,由于東道國一般會要求招用大量本土員工,使得每一個中方的技術人員都肩負著“翻譯”的任務。最嚴重的是,沒有話語權——雖然接了項目,但話語權仍掌握在建立這些標準的歐美國家的咨詢、監理等公司手中。 在我們熟悉的微笑曲線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產業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品牌服務上,處于中間的生產制造環節附加值最低。中國企業最需要的,就是通過樹立中國標準,實現“兩端超車”。而讓國際社會認可中國標準,中國質量是基石。標準把控質量,質量促進標準,兩者相輔相成。要去低端產能,就要有基本的質量標準作為門檻;要邁向中高端,就要有較高的質量標準去引領。 苗圩認為,要堅持標準引領,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質量標準。以我國制造業優勢領域為突破口,鼓勵相關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以高標準引領質量提升。支持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的領先企業制定引導性行業標準,支持有條件的協會、產業聯盟等制定先導性團體標準,并支持企業采用先進質量標準,推動產品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 [url=]0[/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