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富士康和蘋果對東芝芯片業務的興趣,遠超過另外兩個競爭對手。 9月8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鴻海精密工業(富士康科技集團)所牽頭的財團,對東芝芯片業務的收購要約提供了2.1萬億日元(約合196億美元)的報價。 按知情人士此前披露的消息,這一報價將高于由美國西部數據(WD)牽頭的財團及美國私募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韓國半導體巨頭SK海力士(SK Hynix)等組成的“日美韓聯合體”的報價。 富士康也不是單兵作戰。9月7日,富士康發言人胡國輝(Louis Woo)對外媒表示,富士康對東芝芯片業務的收購要約獲得了蘋果公司(Apple)、軟銀集團(SoftBank)及夏普公司(Sharp)的廣泛支持,已做好準備立即推進。 具體的收購要約提案是:富士康將持有東芝芯片子公司25%股權,富士康旗下的夏普公司持股15%,蘋果公司持股20%,金士頓科技持股20%,軟銀集團持股10%,東芝保持10%的持股比例 。 對于上述方案,蘋果和軟銀拒絕置評。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為什么對東芝芯片業務這么感興趣? 胡國輝稱,“知識產權的處置將由財團的所有成員決定,我們都是商業公司,所以為什么不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呢?” 胡國輝的這番說法似乎是為了打消東芝和日本政府所關注的問題,因為富士康主要是在中國進行iPhone生產,這有可能引發技術外流的擔憂。 早在今年3月,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也曾在公開場合表態,對東芝芯片業務感興趣,并試圖以富士康成功并購夏普的案例,打消日本政府的疑慮。 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則分析,富士康需要加快轉變單純的代工生產模式,尋求產業鏈的擴張。 央廣網援引李易的說法稱:“代工企業第一個是利潤太低,第二是太依賴于大的公司客戶,早年可能是惠普,戴爾,這些年就是蘋果這樣大的電子消費公司,稍微有些變化就會對它業績帶來很大的影響。郭臺銘這些年一直在考慮如何轉型,所以他現在的想法一個是將來有沒有可能去投資有自己的品牌,第二就是想在自己原有的代工生態鏈中向上升級,擁有關鍵的原器件可能會使公司的利潤大幅提升,而且之前已經收購了很多大公司,像夏普這個全球最大最優秀的面板公司。” 雖然財務丑聞纏身,但芯片業務仍算是東芝的優質資產。 央廣網援引李易的說法稱,“日本政府對東芝的閃存業務是非常重視的,因為這是日本一個國寶級技術,他們非常謹慎。” “東芝應該做出符合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決定,而不是僅僅基于政治考量。”胡國輝說。 蘋果的介入,則更好理解。 業內普遍認為,目前蘋果有意減少對多個鏈條供應商的依賴,這本身既有定價權的考量,還因為不少蘋果的供應商,也是它的競爭對手。 比如,以閃存為例,此前曾有拆解網站稱,蘋果有三星、SK海力士、東芝等多家供應商。 如果蘋果能參股東芝,將在閃存供應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不只是芯片,據彭博社報道,為了減少在OLED屏幕方面對三星的依賴,蘋果已經要求常年為現有iPhone產品供應LCD(液晶顯示屏)的LG顯示器公司(LG Display),在2019年全額完成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屏的發貨。目前唯一能生產符合iPhone 8要求的無邊界OLED顯示屏的供應商僅其直接競爭對手三星一家,這讓蘋果在定價上受到頗多影響。 KGI證券分析師郭明池(Ming-Chi Kuo)就認為,僅憑OLED顯示屏的制造能力,三星面對蘋果時就有很大的議價能力。 眼下,富士康和蘋果在此次東芝芯片業務收購戰中有兩家競爭對手。一家由西部數據領導,包括美國投資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日本公共創新網絡公司和政府支持的日本開發銀行。另一家是日美韓三方組成的聯合體,包括投資公司Bain Capital和芯片制造商SK Hynix。 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兩家競爭對手的談判,推進都較為緩慢。 有分析認為,現在東芝基本已經沒有更多選擇了。 日本經濟新聞稱,東芝必須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其存儲單元的出售,以彌補在美國核業務方面的巨額損失,或者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