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聯合新聞網 大陸芯片行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除了水和空氣以外,其他全都是進口的。即使華為能自主設計頂級的“麒麟芯片”,也要靠中國臺灣地區的臺積電來代工生產。 臺積電雖然已經到大陸投資設廠,但按臺灣方面的要求,臺積電大陸工廠的技術必須落后臺灣三代。因此,可以說,大陸芯片制造“痛之久已”。 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出現變化了。首先我們來看,芯片產業的原材料多晶硅作為微電子行業的基石,一直被視為是戰略性原材料,其生產技術和市場長期都被國外所壟斷。 2013年至2017年,大陸多晶硅進口從8萬多噸攀升至14萬多噸,其中電子級多晶硅年需求達4,500噸。不過,今年5月24日,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黃河水電新能源分公司”正式推出大陸國產高純電子級多晶硅,終于打破國外壟斷。 而眾多海外學人陸續歸國,更帶領大陸芯片技術不斷向前突破,其中有三位學人最為關鍵。首先是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志堯,于2004年放棄美國的百萬年薪,毅然回到大陸創業。 在此之前,他已經在美國硅谷從事半導體行業20多年,個人擁有60多項專利,回國前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副總裁,曾被譽為“硅谷最有成就的華人之一”。13年前,他帶著30多人的團隊回國,因為一句話:“學成只為他日歸來,報效祖國”。 今年4月,尹志堯的中微半導體公司宣布,已經掌握5納米技術,預計年底正式敲定5納米刻蝕機。無獨有偶,兩周后,IBM也宣布掌握5納米技術。因此,尹志堯這一宣布,意味著中微在核心技術上突破了外企壟斷,大陸半導體技術第一次占領至高點。 第二位是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力軍。芯片制造的關鍵材料-高純度濺射金屬靶材,目前全球只有四家公司掌握這種材料的制造技術,姚力軍正是全球掌握此種材料關鍵技術少數的核心專家之一。 2005年,姚力軍帶著技術從日本回國。當時大陸在此一領域的技術仍是一片空白,所有高純靶材都要仰賴進口。 第三位是安集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淑敏。芯片制造的關鍵工序之一研磨,是通過化學與機械的作用,將芯片上不需要的物質快速去除。研磨中的關鍵材料-研磨液,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全球只有6、7家公司有能力生產。 2007年以前,大陸所需要的研磨液全部依賴進口,而一桶200公升研磨液的進口價高達7,000美元。 王淑敏和她的團隊經過13年努力,目前已經研發出具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磨液,同樣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 雖然芯片制造涉及數百種技術、上千種材料,但在尹志堯、姚力軍、王淑敏等一批海外歸國學人的努力下,大陸在芯片制造技術上的突破如今已經正式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