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初次接觸到STM32F7,可能會有個疑惑,為什么0地址變成了ITCM RAM的起始地址。系統復位還是從地址0處開始執行嗎?如果是,那這似乎看起來是沖突的。實際上,STM32F7是基于Cortex-M7內核,而Cortex-M7和Cortex-M3/M4的復位序列有些不一樣。本文中,將針對這個問題做詳細講解。 STM32F4的復位序列 STM32F4基于Cortex-M4。對于基于Cortex-M3/M4的芯片,復位后總是從0x00000000地址處,取主堆棧指針(MSP)的值,從0x00000004處,取出PC的初始值(這個值是復位向量),然后從這個值對應的地址處取指。 這兩個值,就是中斷向量表里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表項的值。 在Cortex-M3/M4里,復位后默認中斷向量表在0地址開始的位置。之后,可以通過修改VTOR寄存器的值,重定位中斷向量表。在IAP的應用中,我們會遇到這種情況,如下圖: 上電復位,先執行IAP程序。此時用到的是位于0地址處的IAP程序的向量表(雖然圖中說此時VTOR的值等于0x08000000,實際上,因為ST MCU硬件提供了存儲器地址重映射的功能,通過boot引腳的配置,已經將0x08000000處的存儲空間重映射到了地址0處,所以0x08000000和地址0x00000000處開始的存儲空間是同一塊物理空間,其內容當然也是一樣的。所以不用修改VTOR的值,VTOR=0也是一樣的)。言歸正傳,上電后,先從IAP復位中斷程序開始執行IAP程序,執行完IAP程序后,需要跳轉到用戶程序,這時就需要將向量表重定位到用戶程序的向量表位置(修改VTOR寄存器的值到用戶向量表的起始地址)。 這是M3/M4的情況,STM32F7之前的所有芯片都是一樣的。 STM32F7的復位序列 前面講的那些情況,在STM32F7中就有些不一樣了。在ARM Cortex-M7的Generic UserGuide中,有一段如下描述:“On system reset, thevector table is at the addressconfigured at implementation, typically0x00000000.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M7中,復位后向量表的位置不是固定在0地址處,而是可以由各個芯片廠商自己定義。對于STM32F7來說,它是由BOOT_ADD0[15:0]和BOOT_ADD1[15:0]這兩個optionbytes決定的。 Boot 腳= 0時,由BOOT_ADD0 [15:0] 的值決定,ST默認值為0x0020 0000。這是ITCM-FLASH的起始地址(通過ART加速器,訪問FLASH); Boot 腳= 1時,由BOOT_ADD1 [15:0] 的值決定,ST默認值為0x0010 0000。這是system Bootloader的起始地址。 * 如果對BOOT_ADDx寫入的地址值超出了存儲器映射的范圍或者到了保留地址空間,系統將自動轉為下面的值: BOOT_ADD0 = 0x0020 0000; BOOT_ADD1 = 0x0000 0000(和出廠時ST默認的值0x0010 0000不一樣) 也就是說,只要你配置好了bootaddress, stm32F7芯片的硬件會自動修改向量表的偏移地址寄存器VTOR,使之與boot address相匹配。不需要再通過軟件修改VTOR寄存器。 BOOT_ADD0/ BOOT_ADD1 選項字能夠在復位后被修改,可以實現再次復位后從另一個啟動地址開始執行程序。舉例: 應用程序兩次映射,實現雙啟動。 所以,對于STM32F7來說,默認狀態下,復位后它并不是從0地址開始執行而是從0x0020 0000 或者0x0010 0000開始執行,它與ITCM-RAM從0地址處開始并不沖突。如果你非要將向量表放在0地址開始的位置(修改VTOR寄存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這是,如果你還要在ITCM-RAM里面跑別的程序的話,就要注意向量表不要與其它程序的地址重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