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芯國際越來越具有國資背景,有強勢的政府作為后盾,但未來仍難以判斷這家公司的走勢。 商務周刊記者 王強 沒人想到,張汝京會這樣黯然走下舞臺,沒有掌聲,只有悲情。也不會有人想到,老對手臺積電有朝一日會成為中芯國際(00981.HK)的第三大股東。張汝京的謝幕是在去年11月10日,當天,中國內地最大的集成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宣布,其CEO張汝京辭任,由半導體設備巨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前任全球副總裁王寧國出任總裁和CEO一職,王還曾擔任過國資背景的上海華虹集團CEO。 當天,持續了幾年的臺灣積體電路制造服務有限公司控告中芯國際竊取商業機密一案達成和解,中芯國際將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現金,并在2013年底前付清;同時,出讓給臺積電17億股股份,相當于公司已發行股本約8%。此外,臺積電還獲授予認沽權證,可以每股1.3港元的價格認購另外6.96億股股份。交易完成后,臺積電將持有中芯國際10%的股份。張汝京的老對手也是曾經的老上司臺積電創始人、董事長張忠謀終于少了心腹大患。 自中芯國際2000年成立以來,外界看到,不論是連年虧損,還是面對臺積電的強大訴訟,張汝京打造大陸“臺積電”的雄心始終未減。過去9年時間里,在張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國際已經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但這一切并沒有讓大股東和董事會繼續寬容下去。中芯國際的張汝京時代可謂命運多舛,除了短暫的贏利外,大部分時間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批評者認為,張汝京過于重視建廠和產能擴張,只安于純代工模式,從長期看,對于一家從事芯片產業的高科技企業來說,難以有競爭優勢和應對市場變化的強大能力。 而在技術上的短板也成為中芯國際被臺積電送上被告席的主要原因。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雙方多次兵戎相見,臺積電始終抓住中芯國際不放,本刊曾在 2006年的年終特刊中對雙方的恩怨情仇有過詳細的報道,可以看出張忠謀多么希望除掉這個宿怨已久的對手(參見《商務周刊》2006年12月20日雜志《芯片江湖恩怨錄》一文)。不斷的訴訟纏身明顯影響了中芯國際的發展,給本來營利能力不佳的這家公司雪上加霜。去年11月4日,美國法院最終判決,中芯國際竊取并使用競爭對手臺積電商業機密成立,臺積電獅子大開口,開出了10億美元的賠償請求。也正是中芯國際的敗訴,再加上長久虧損,加速了中芯國際兩大股東大唐控股和上海實業對張汝京的罷黜。 隨后,王寧國開始主政中芯國際,有業內人士分析,中芯國際選擇王寧國可能有著更深層意味。王曾任職華虹集團,較早時曾有過整合上海半導體產業、打造垂直一體模式的思路。而幾年來一直有傳聞說,有關方面可能希望將中芯與華虹或上海另一半導體企業宏力整合,甚至不排除“三合一”。 中芯國際雖然進入了新的時代,但王寧國接手的卻是一個沉重的企業。他上任不久,中芯國際發布的2009年第四季財報顯示,該季凈虧損4.823億美元,同比虧損幅度增加245.8%。當然,這其中主要包括與訴訟和解相關的費用2.997億美元。另外,王寧國上任后,不得不首先穩定團隊以及穩定客戶關系。外界也注意到,王上任后不久即公布了一項“機構精簡計劃”,意在推動公司組織結構變革,核心是調整上層管理隊伍與基層隊伍,融合技術、生產、市場等資源,提高運營效率。王寧國初上任的“三把火”雖溫和,卻基本穩定了軍心。 中芯國際在張汝京時代,通過自建、當地政府共管與合資等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成都、深圳等地建立6座8寸晶圓廠與5座12寸晶圓廠,這被業內稱為“菱形布局”。這種模式是由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中芯國際提供托管服務,雖然緩解了中芯國際的資金壓力,但并沒有在贏利上為其有過多貢獻,相反,除了中芯國際的上海、天津晶圓廠一直都在獲利,成都與武漢的工廠表現不理想,被認為是拖累中芯無法轉虧為盈的主因之一。 上任不久,王寧國就透露出要評估關閉武漢與成都的兩座晶圓廠的想法,但這引起了地方政府的不滿,最終經過雙方協商,改變了先前武漢和成都兩家芯片廠客戶將款項交給地方政府、中芯國際只收取一筆托管費的經營方式,這兩家芯片廠變成中芯國際的代工廠,客戶直接將訂單和款項交給中芯國際。今年第二季度,兩座芯片廠為中芯國際貢獻了1770萬美元的收入,占總體的4.6%。但媒體分析,這兩座工廠目前仍對其毛利率構成負擔,隨時有被出賣的風險,今年7月份,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掛出一則公告,稱成都芯片廠的相關股東欲以118825萬元的價格轉讓該公司旗下所有資產。 與此同時,王寧國上任后,為扭轉市場和提高毛利,開始重視中國內地市場和提高90納米及以下工藝先進制程的產能,效果明顯,根據今年8月中芯國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內地市場的銷售額在中芯國際的比重,已經從之前兩個季度的21.9%和24.4%提高到28.7%;90納米及以下工藝先進制程在中芯國際總產能中所占比重,從之前兩個季度的18.7%、20.3%增加到23.6%。 這份季報似乎讓外界看到中芯國際走出長久困擾自己的虧損夢魘。財報顯示,該季內營收3.811億美元,同比增長42.5%;凈利潤9603.7萬美元。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仍虧損1.81億美元。 根據公司的報告,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的毛利率繼續上揚,從之前兩個季度的7.6%、14.6%上升到15.6%,是2007年第一季度以來毛利率最高的季度,并且該公司預計今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將繼續提高到20%—22%。王寧國由此樂觀地斷言中芯國際“正走向持續贏利”。 但外界認為,中芯國際突然扭虧為盈的主要原因是臺積電為獲得中芯國際2%的認購權而付出的5.6億港元,如果沒有這筆錢,中芯國際將不可避免地迎來第13個季度的虧損,虧損額約為990萬美元。 雖然中芯國際越來越具有國資背景,有強勢的政府作為后盾,但未來仍難以判斷這家公司的走勢。起碼,從核心技術上看,目前仍難判斷新領導如何帶領中芯國際擺脫代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