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在海外已經設有29個工廠的海爾集團成為剛結束的第108屆廣交會上最大的贏家,收獲了數億美元的新訂單,在中國兩萬多家參展企業的出口成交額中獨占鰲頭。 在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漲、匯率波動以及貿易摩擦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制造再度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海外采購商價格博弈加劇。 停留在OEM(貼牌生產)環節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代工之戰已打響,不少中國制造企業正奮力往產業價值鏈的高端進攻。 品牌走出去 海爾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依賴的不再是廉價的OEM產品,通過一系列策略調整,目前實現90%以自主品牌出口,僅有10%為貼牌。海爾集團海外推進本部部長刁云峰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步走”戰略對海爾的海外市場擴張起到重要作用。 海爾集團在海外已設有29個工廠,生產的產品占集團總產量的30%,在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地區已實現100%自產自給。刁云峰談到,經過多年摸索,海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 “走上去”,通過自主創新進行差異化競爭,早已擺脫為國際品牌代工的角色,有效地規避了貿易摩擦、匯率波動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海外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中國機電企業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活躍。另一家電巨頭格力電器“走出去”步伐也在加速,繼巴西設廠之后,又到越南等地設廠,加大全球拓展力度。格力電器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以漲價消化成本壓力有信心,中國空調生產在全球占到80%~90%,在制造上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已掌握部分定價權。 不僅是一些機電巨頭走出去,一些中小型企業也開始走出去。東莞市雷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在古巴投資1000萬美元成立一家電子廠。雷洋電子董事長杜元源認為,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市場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價格相對有優勢的中國品牌,雷洋電子產品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達到一半以上。而在歐美市場上,雖然自主品牌的大門依然很難撬開,但雷洋電子也逐漸從OEM生產升級為ODM(設計生產),利潤普遍提高10%。 爭奪設計空間 與機電企業相比,紡織服裝、鞋、皮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反代工的模式又有所不同,這些企業更多是從時尚設計等入手,不僅高薪挖角歐美設計人才,甚至通過收購,把對方設計研發隊伍和品牌整個拿過來。 越來越多歐美設計師成為中國鞋服企業的雇員。東莞華宏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小平聘請了Errol Arendz和Paco Bernabeu兩位國際設計大師,每年僅支付他們兩位的薪水就要花幾百萬元,但郭小平算過一筆賬,他認為值得。在這兩位設計師帶領下,華宏鞋業300多人所組成的設計研發團隊每年大約將一萬雙新款鞋子推向市場,實現了從規模代工到小批多樣規模定制的轉型,鞋子的出口價格也從原先七八美元提升到15至40 美元不等。如今,在華宏鞋業年出口200萬雙女鞋中,大約180萬雙以GOLDEN PARTY等自主品牌進入歐洲市場,通過與意大利當地鞋商合作,其自主品牌高跟鞋已進入當地幾百個零售終端。 為了在設計和國際品牌上突圍,一些中國企業甚至花巨資收購國際品牌來整體提升水平。溫州奧康集團今年5月18日以低于2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意大利“老字號”鞋品牌萬利威德的大中華區商標及專利等所有權,緊接在萬利威德所在的意大利總部設立國際研發中心和采購中心。 在法國留學多年的服裝設計師周金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整合全球資源的水平在不斷提升,雖然法國商場里的高端服裝品牌依然基本被歐洲企業壟斷,但法國服裝批發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身影。周金松在法國注冊了Myose品牌后,聘請了法國及中國的設計師,設計好的款式放在中國加工,經常與他合作的固定加工服裝廠就有十多家。在巴黎和廣州都設有公司的周金松在法國的批發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一件衣服的報價大約為20美元,比國內一般 OEM貼牌衣服至少提高40%,但比歐美當地產的服裝依然便宜50%。“在制造這個基礎上加入設計,有無限的增值空間,中國創造沒想象中那么難。”周金松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