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時電子報 近年來日本知名企業營運頻現雜音,不僅夏普(Sharp)被鴻海收購,東芝為了拯救財務狀況,近期也在找半導體事業的買家。現任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席研究員的柯隆認為,日本大企業會接連爆發危機,除了與經濟不佳、陸企崛起影響,還跟三個弱點有關。 柯隆在《日經中文網》撰文指出,如果企業經營管理方向錯誤,擁有一流的技術也沒用,同時點出東芝、也是多數日企的三大問題。 第一、轉型速度慢。近幾年來不少晶圓廠商已經退出市場,但東芝因為規模過大、轉型速度慢,可能是造成致命傷的主因;反觀富士較早警覺底片市場式微,轉攻美妝產品,是個轉型成功的案例。柯隆認為,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速度”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二、日企不愿放棄在經濟高峰期的管理模式。他們總是把經營不善原因歸咎于景氣不好、日圓升值等,但想改善經營還是得在公司內部找原因。 第三、創新能力不足。日本大企業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像是東芝與夏普,公司高層由內部員工晉升,每任總經理做3~4年就換人,這類的領導人上臺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更擅長于與同事打關系,比較沒有創新能力。而另一類則是豐田汽車、鈴木汽車等,創業家族在企業保有影響力,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而這種企業的強項在于決策速度快,只是一旦策略失誤,后果將不堪設想。 柯隆最后也說,其實現在很多日本大公司都有類似東芝、夏普的問題,只是沒有顯現出來,因為就算高層沒什么能力,但中階員工仍有一定的實力,所以就算領導階級常常換人,經營管理短期內不至于受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