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典與朗讀一樣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假設我們遇到一個20各詞構成的句子,其中有1個生詞。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去查詞典,而不是亂猜——盡管有時會猜中。假設我們在字典里查到之后發現 這個單詞有3個意思,那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是怎樣的呢?——我們要把已知的19個單詞構成的含義弄明白,然后才能確定“究竟那生詞的3個意思究竟哪一個放到 句子里才是恰當準確的?”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運氣沒那么好。比如,這個句子里有2個單詞不認識,于是我們去查詞典,發現第一個單詞有3個意思,而第二 個單詞有7個意思,那即意味著說,我們要在21種可能性中選且只能選擇1種(能夠使當前句子句意通暢的)組合。
這不就是“閱讀理解”過程么?有什么比頻繁參與閱讀理解過程更有助于鍛煉自己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呢?有的時候我非常奇怪為什么那么多(好像至少超過 90%)的人放著最有效卻無成本的學習方法(朗讀、查詞典)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浪費大塊的時間和大把的金錢卻又義無反顧地再去報另外一個所謂的培訓班呢? 倒也不是說所有的培訓班都一點用沒有,只是說總體上來看就算那些有用的培訓班最終也不過作用有限而已。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或多或少擁有一定的“進化能力”。彈琴彈久了,手指就會變得更加靈活;長期堅持鍛煉,心肺功能就會更加強大;話說得比別人更 多,舌頭就比別人更靈活……而我們身上所擁有的進化能力最強的就是我們的大腦了。大腦進化能力最強,是因為它適應能力最強,但也恰恰因為如此,大腦的進化 空間卻不一定最大。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違背邏輯,但讓我們看看適應能力太強會出現什么情況。
亞馬遜叢林里有一種蠑螈,是科學家們的玩具,因為這種生物適應能力太強了:把它放在沒有光線的地方,兩天之內它就可能把眼睛退化掉;如果再把它拿到有光線的地方,兩天之內它就會長出眼睛;把它扔到水里它就退化掉肺長出鰓,把它撈出來放到陸地上它就退化掉鰓長出肺……
“用進廢退”。這種蠑螈的適應能力太強,乃至于億萬年來它根本就沒有進化過,因為無需進化,因為環境的變化對它來說實在算不了什么。而某種意義上來 講,說得生動點,我們的大腦適應能力之強大就和這種蠑螈差不多,所以它會最大程度上最快地“用進廢退”。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不進步”卻也不覺得有什 么不好,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迅速地適應當時的周遭環境——不管那究竟是好還是壞。
英語老師與學生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有一個,英語老師必須查詞典(如果還有別的話,就是語法書之類的參考書),而學生卻有除了查詞典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英語課上老師做什么呢?其實大抵上只不過是把昨天晚上他查過的單詞、詞組,以及他通過查詞典(以及其它的工具書)再動腦才搞明白 的句子給學生們講一遍。而學生呢?做在下面聽。學生們倒是聽了,然而,本質上卻沒有參與閱讀理解的過程——那個過程里應該有苦惱、迷失、無助、慌張(人人 都討厭這些)和恍然大悟(人人都想只要這個);所以大多學生根本就沒有動腦,于是頂多是以為自己搞懂了(事實上,沒有之前的兩個境界的鋪墊,“驀然回首” 根本看不見“那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
于是很多培訓課程只不過是這樣的:英語老師的大腦在迅速進化,因為他在不停地用著它,同時還賺著錢;而學生的大腦在迅速退化,因為他們根本不用它,并且(有一次)花著錢!l都不是故意的。這也是為什么我總是告訴學生,“你們要盡快擺脫對老師的依賴”的重要原因,你必須做你自己的“明師”,否則就做一輩子蠑螈吧——弄不好下輩子還是,因為盡管智商并不一定遺傳,但習慣幾乎必然會被下一代繼承。對于人來講,
其實,詞典不用一輩子每天都要查的——查著查著就不用再查了,因為絕大多數已經搞定了。小的時候大家都背著《新華字典》上過學吧?當然,再后來是 《現代漢語大詞典》——沒有誰到了初中以后還得必須天天背著它們吧?英文詞典也一樣,早晚有一天把它扔到書架上。只不過是最近一段時間(兩三年?)需要它 隨時在手邊而已。
轉載時請保留以下信息:
拿起詞典獨自上路:(一)不查詞典者死
@ english-in-use.com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