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位 MCU 性能差異 微控制器(MCU)領域如今仍由 8 位和 16 位器件控制,但隨著更高性能的 32 位處理器開始在 MCU 市場創造巨大收益,在系統設計方面,芯片架構師面臨著 PC 設計人員早在十年前便遇到的挑戰。盡管新內核在速度和性能方面都在不斷提高,一些關鍵支持技術卻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從而導致了嚴重的性能瓶頸。 很多 MCU 完全依賴于兩種類型的內部存儲器件。適量的 SRAM 可提供數據存儲所需的空間,而 NOR 閃存可提供指令及固定數據的空間。 在新 32 位內核的尺寸和運行速度方面,嵌入式 SRAM 技術正在保持同步。成熟的 SRAM 技術在 100MHz 的運行范圍更易于實現。對 MCU 所需的典型 RAM 容量來說,這個速度級別也更具成本效益。 但是標準的 NOR 閃存卻落在了基本 32 位內核時鐘速度之后,幾乎相差一個數量級。當前的嵌入式 NOR 閃存技術的存取時間基本為 50ns (20 MHz)。這在閃存器件和內核間轉移數據的能力方面造成了真正的瓶頸,因為很多時鐘周期可能浪費在等待閃存找回特定指令上。 標準MCU 執行模型——XIP (eXecute In Place)更加劇了處理器內核速度和閃存存取時間之間的性能差距。 大容量存儲中的應用容錯及 SRAM較高的成本是選擇直接從閃存執行的兩個主要原因。存儲在閃存內的程序基本不會被系統內的隨機錯誤破壞,如電源軌故障。利用閃存直接執行還無需為MCU器件提供足夠的 SRAM,來將應用從一個 ROM 或閃存器件復制至目標 RAM 執行空間。 消除差距 理想的情況是,改進閃存技術,以匹配32位內核的性能。雖然當前的技術有一定的局限,仍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幫助架構師解決性能瓶頸問題。 簡單的指令預取緩沖器和指令高速緩存系統在32位MCU設計中的采用,將大大提高MCU的性能。下面將介紹系統架構師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將16位的MCU架構升級至32位內核CPU。 在 MCU 設計中引入 32位內核 圖 1 介紹了將現有16位設計升級至基本32位內核的情況,顯示了新32 位內核及其基本外設集合之間的基本聯系。由于我們在討論將新的32位處理器內核集成至新的 MCU 設計,我們假設可采用新32位內核采用以下規范。 圖1 為現有設計引入32位內核 32 位內核——改良的哈佛架構 與很多 MCU 一樣,新的 32位 內核也采用改良的哈佛架構。因此,程序存儲和數據存儲空間是在兩個獨立的總線構架上執行。一個純哈佛設計可防止數據在程序存儲空間被讀取,該內核改良的哈佛架構設計仍可實現這樣的操作,同時,該32位內核設計還可實現程序指令在數據存儲空間的執行。 在標準總線周期內,程序和數據存儲器接口允許插入等待狀態,有助于響應速度緩慢的存儲或存儲映射器件。 32位內核——工作頻率 新內核的最高工作時鐘頻率為120MHz,是被替代的16位內核速度的六倍。 32位內核——指令存儲器接口 指令存儲系統接口有一個32位寬的數據總線,以及一個總共地址空間為1MB的20位寬的地址總線。盡管 32位內核具備更大的地址空間,而這足夠滿足這個MCU的目標應用空間。標準的控制信號同樣具備為緩慢的存儲器件插入等待狀態的能力。 該設計的閃存器件與16位設計采用的技術一樣,最高運行速度達20 MHz。 32 位內核——數據存儲器接口 系統 SRAM 和存儲器映射外設都通過系統控制器與處理器數據總線相連。系統控制器可提供額外的地址解碼及其他控制功能,幫助處理器內核正確訪問數據存儲器或存儲器映射外設,而無需處理特定的等待狀態、不同的數據寬度或每個映射到數據存儲空間的器件的其他特殊需求。 系統控制器和處理器內核之間的數據總線為 32 位寬,與系統控制器和SRAM 間的數據總線寬度相同。系統控制器和外設以及 GPIO 端口間的數據總線寬度可為 8 位、16 位或 32 位,視需求而定。 目標設計采用的 SRAM 與 16 位設計采用的類型相同,在 120 MHz時可實現 0 等待狀態操作。 初步分析 目前系統的性能由幾個因素控制。處理器內核與閃存器件速度的差異可極大地影響性能,因為至少有五個等待狀態必須添加到每個指令提取中。根據粗粒經驗法則,至少每十個指令有一個讀取或存儲。每條指令加權平均周期(CPI)的典型順序為: CPI = (9 inst * 6 閃存周期 + 1 inst *1 SRAM周期) / 10 指令 CPI = 5.5 內核的吞吐量由閃存接口的速度決定,因此以前所有的32位內核都是數據通道寬度的兩倍。 在這種情況下,SRAM接口無關緊要。雖然某些問題很有可能源于存儲接口方面,如中斷延遲和原子位處理,SRAM存儲器的零等待狀態操作可以忽略。關注的重點是通過采用目前可用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技術,來提高指令存儲接口的性能。 提高CPU內核性能——閃存接口 來自高性能計算環境的一個通用概念是高速緩存,在主要存儲器件和處理器內核之間采用更小及更快的內存存儲,可以實現突發數據或程序指令的更快訪問。 設計和實現高速緩存可能非常復雜——需要考慮高速緩存標記、N-Way級聯和普通高速緩存控制等問題——僅關注程序指令存儲器可讓這項工作變得非常簡單。這是因為對此特定的 32 位內核來說,對程序存儲器的訪問是一個嚴格的只讀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考慮一個方向的數據流可以減少緩沖器和高速緩存系統的復雜性。 預取緩沖器 增加閃存接口總體帶寬的一個簡單方法是擴展處理器和閃存器件間的通道寬度。假定閃存的速度一定,增加帶寬的另外一個方法是擴展接口寬度,以實現一次提取更多指令,創造一個更為快速的閃存接口外觀。 這是預取緩沖器的一個基本前提。它利用了連接閃存的更寬接口的優勢,可在同樣的時鐘周期數內讀取更大的數據量,這通常只要花閃存讀一個字的時間。 因此,預取緩沖器還定義了新數據通道的最小尺寸,原因顯而易見。 圖2.1顯示了我們的120 MHz內核連接到20 MHz閃存陣列的情況。采用兩個系統間的速度比作為起始值,我們可以確定預取緩沖器、閃存接口讀取的寬度,假設我們需要在無需等待狀態的情況下讀取指令。 圖2.1 指令預取 在這種情況下,預取/閃存數據通道將是: (120/20)X32位=192位寬 預取緩沖器控制邏輯不斷對存取緩沖器的讀取數進行標記。最后一次存取后,它將使下一個周期從閃存重新加載整個緩沖器。 預取緩沖器控制邏輯還可識別緩沖器每次進入的有效地址。它還將提供適當的解碼,根據正確的順序指令顯示處理器數據總線,當一個執行分支需要完整的新的順序指令時,將重新加載緩沖器。 當然,在提取新的指令時,分支將造成一些額外的延遲。但是由于相比處理器內核,預取緩沖器實現六合一方法在數據通道寬度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為該分支問題的最終平衡的結果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 更多經驗法則分析都顯示,一個典型的嵌入式應用有20%發生分支的機會,每五個周期相當于一個分支。采用之前的方法,CPI值現在為: 周期+1指令*6周期)/5指令 CPI = 2.0 我們已經看到利用基本實現方法,整個系統周期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圖2.1還顯示了一個更為現實解決方案方法,即將六個獨立的閃存系統的32位總線加在一起,而不是重新設計一個新的、極寬的數據總線閃存系統。預取緩沖器控制邏輯將自動創建六個連續的程序地址,然后允許一個正常的讀取周期同時訪問所有六個組。在讀取周期的末尾,預取緩沖器現在可保持六個新的指令,而非一個,模擬的零等待狀態系統。 指令高速緩存 形式指令高速緩存賦予預取緩沖器更高水平的復雜性,因為高速緩存不需要包含整個高速緩存陣列的特定線性地址。形式高速緩存的尺寸也比簡單預取緩沖器大,它可能在高速緩存內存儲整個循環序列。 圖 2.2 顯示了一個簡單的有 8 塊、單路的高速緩存設計,1 塊有 16 個字節。雖然這么小的高速緩存很難實現,但它對指令執行很有用。在這種情況下,地址標記將是整個地址的高 12 位,而索引將是尋址高速緩存塊內的特定條目的余下的兩位。 圖2.2 指令側高速緩存 與指令預取緩沖器相比,指令高速緩存系統具有更復雜的地址比較系統,因為該高速緩存陣列不僅包括每個高速緩存塊的連續尋址指令,而且可以將指令地址空間的任何區域包含在高速緩存塊內。 為了讓高速緩存更有效地工作,在閃存器件和指令高速緩存之間應當實現盡量寬的數據通道,保證內核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執行程序指令。指令高速緩存在與閃存器件的接口上實現了一個指令預取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否則,閃存存取時間的問題就會影響內核執行速度。 在正常執行過程中,所需的指令地址高位和高速緩存陣列的指令標記間開始一連串的比較。如果找到匹配的地址,高速緩存命中即被寄存,指令地址的低位將被用于高速緩存塊內的索引,以找回所需的指令。如果沒有發現匹配的地址,就是我們所說的高速緩存不命中。高速緩存不命中將導致高速緩存控制器從存儲區的特定區域讀入包含所需指令的緩存塊。被替代的高速緩存塊通常是陣列中最舊的高速緩存塊。 當使用高速緩存時,基本性能分析變得更加復雜,因為這時高速緩存不命中數在方程里引入了一個新的變量。分析典型應用代碼可幫助芯片設計人員確定高速緩存大小和實際性能增益的最佳平衡。 對于我們的設計,假定 CPI 將在以下范圍內是比較合理的: <= CPI (cache) <= 2.0 在高速緩存大得足夠存儲大多數應用主程序的情況下,性能增益可能非常顯著,因為系統正在接近 0 等待狀態執行環境。 采用改良的哈佛架構(Modified Harvard Architecture)設計的指令高速緩存的一個重要優勢是高速緩存無需執行回寫操作。與數據高速緩存相比,這種實現要簡單的多,數據緩存還要保證改動過的高速緩存數據正確地存儲進主數據存儲器。 改進的設計 我們現在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我們系統的第一個框圖,并從預取/指令高速緩存緩沖器系統提供的增益中獲益。詳見以下的圖 3。 圖3 改進的32位內核設計 與之前的16位設計相比,新設計能夠以三倍的速度(120 MHz / 2.0 CPI(預取)/ 20 MHz(16 位時鐘)執行指令,通過適當選擇最終指令高速緩存的大小,很容易就能實現非常接近單等待狀態閃存系統運行的性能。 雖然指令預取緩沖器是一種簡單的實現,但它通過屏蔽閃存和 32 位內核執行速度之間的存取時間差異,顯著地改善了系統吞吐量。預取緩沖器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設計,只需要很少的額外邏輯。大部分額外邏輯與擴展閃存系統和預取緩沖存儲器之間的通道有關。設計的簡單有利于它完全透明地展示給軟件程序員,他們只需允許或禁用該功能就可以了。 形式指令高速緩存是一種更復雜的解決方案,需要至少與預取緩沖器相同數量的額外邏輯電路,以及管理指令高速緩存正常運行的額外邏輯電路。設計人員需要分析 MCU 運行的典型應用,以確定能夠最好地平衡性能和成本的高速緩存大小。當然,指令高速緩存部署更為昂貴,但是在許多情況下,系統實現的性能可達到 0 等待狀態系統,對性能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軟件程序員還必須了解與指令高速緩存有關的一些基本控制和維護問題,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可以一勞永逸地運行,只是在系統初始化時才需要執行。 只用新的 32 位器件直接替代現有的 8 位或 16 位內核是不夠的。芯片設計人員還必須調整和改進整個 MCU 設計,以適應高性能、高速度 32 位內核的新要求。我們需要這樣的調整來確保新的 32 位內核能夠釋放最高性能。采用預取緩沖器和指令高速緩存是改進微控制器設計的兩個直接途徑,微控制器與 32 位內核和現有存儲器技術直接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