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中,會產生EMI的原因很多,例如:射頻電流、共模準位、接地回路、阻抗不匹配、磁通量……等。為了掌握EMI,我們需要逐步理解這些原因和它們的影響。雖然,我們可以直接從電磁理論中,學到造成EMI現象的數學根據,但是,這是一條很辛苦、很漫長的道路。對一般工程師而言,簡單而清楚的描述更是重要。本文將探討,在PCB上「電的來源」、Maxwell方程式的應用、磁通量最小化的概念。 電的來源 與磁的來源相反,電的來源是以時變的電雙極(electric dipole)來建立模型。這表示有兩個分開的、極性相反的、時變的點電荷(point charges)互為相鄰。雙極的兩端包含著電荷的變化。此電荷的變化,是因為電流在雙極的全部長度內,不斷地流動而造成的。利用振蕩器輸出訊號去驅動一個沒有終端的(unterminated)天線,此種電路是可以用來代表電的來源。但是,此電路無法套用低頻的電路原理來做解釋。不考慮此電路中的訊號之有限傳播速度(這是依據非磁性材料的介電常數而定),反正射頻電流會在此電路產生。這是因為傳播速度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此假設是:導線在所有點上,都包含相同的電壓,并且此電路在任何一點上,瞬間都是均衡的。這種電的來源所產生的電磁場,是四個變量的函數: 1. 回路中的電流振幅:電磁場和在雙極中流動的電流量成正比。 2. 雙極的極性和測量裝置的關系:與磁來源一樣,雙極的極性必須和測量裝置的天線之極性相同。 3. 雙極的大。弘姶艌龊碗娏鹘M件的長度成正比,不過,其走線長度必須只有波長的部份大。雙極越大,在天線端所測量到的頻率就越低。對特定的大小而言,此天線會在特定的頻率下共振。 4. 距離:電場和磁場彼此相關。兩者的強度和距離成正比。在遠場(far field),其行為和回路源(磁的來源)類似,會出現一個電磁平面波。當靠近「點源(point source)」時,電場和磁場與距離的相依性增加。 近場(near field)(磁和電的成份)和遠場的關系,如附圖一所示。所有的波都是磁場和電場成份的組合。這種組合稱作「Poynting向量」。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單獨的電波或磁波存在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測量到平面波,是因為對一個小天線而言,在距離來源端數個波長的地方,其波前(wavefront)看起來像平面一樣。 這種外貌是由天線所觀測到的物理「輪廓」;這就好像從河邊向河中打水漂一樣,我們所看到的水波是一波波的漣漪。場傳播是從場的點源,以光速的速度向外輻射出去;其中,。電場成份的測量單位是V/m,磁場成份的測量單位是A/m。電場(E)和磁場(H)的比率是自由空間(free space)的阻抗。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在平面波中,波阻抗Z0,或稱作自由空間的特性阻抗,是和距離無關,也和點源的特性無關。對一個在自由空間中的平面波而言: 波前所承載的能量單位是watts/m2。 就Maxwell方程式的大多數應用而言,噪聲耦合方法可以代表等效組件的模型。例如:在兩個導體之間的一個時變電場,可以代表一個電容。在相同的兩導體之間,一個時變磁場可以代表互感(mutual inductance)。附圖二表示這兩種噪聲耦合機制。 圖一:波阻抗和距離的關系 平面波的形狀 若要使此噪聲耦合方法正確,電路的實際大小必須比訊號的波長小。若此模型不是真正正確時,仍然可以使用集總組件(lumped component)來說明EMC,原因如下: 1. Maxwell方程式不能直接應用在大多數的真實情況中,這是因為復雜的邊界條件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對集總模型的近似正確度沒有信心,則此模型是不正確的。不過,大多數的集總組件(或稱作離散組件)是可靠的。 2. 數值模型不會顯示噪聲是如何根據系統參數產生的?v使有一個模型可能是答案,但與系統相關的參數是不會被預知、辨識,和顯現的。在所有可用的模型當中,集總組件所建立的模型算是最好的。 為什么這個理論和對Maxwell方程式的討論,對PCB設計和布線(layout)很重要?答案很簡單。我們必須先知道電磁場是如何產生的,之后我們就能夠降低在PCB中,由射頻產生的電磁場。這與降低電路中的射頻電流有關。此射頻電流直接和訊號分布網絡、旁路和耦合相關。射頻電流最后會形成頻率的諧波和其它數字訊號。訊號分布網絡必須盡量的小,如此才能將射頻回傳電流的回路區域盡量縮小。旁路和耦合與最大電流相關,而且必須透過電源分散網絡來產生大電流;而電源分散網絡,在定義上,它的射頻回傳電流之回路區域是很大的。 圖二:噪聲耦合方法 Maxwell方程式的應用 到目前為止,Maxwell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已經介紹過了。 但是,要如何將此物理和高等微積分的知識,與PCB中的EMC產生關聯呢?為了徹底了解,必須再將Maxwell方程式簡化,才能將它應用到PCB布在線。為了應用它,我們可以將Maxwell方程式和Ohm定律產生關聯: Ohm定律(時域): V = I * R Ohm定律(頻域): Vrf="Irf" * Z V是電壓,I是電流,R是電阻,Z是阻抗(R + jX),rf是指射頻能量。如果射頻電流存在于PCB走線中,且此走線具有一個固定的阻抗值,則一個射頻電壓將被產生,而且和射頻電流成正比。請注意,在電磁波模型中,R是被Z取代,Z是復數(complex number),它具有電阻(屬于實數)和電抗(屬于虛數)。 就阻抗等式而言,有許多種形式存在,這取決于我們是否要檢視平面波的阻抗、電路阻抗….等。對導線或PCB走線而言,可以使用下列公式: 其中,XL=2πfL,是在此公式中,唯一和導線或PCB走線有關的組件。 Xc=1/2(2πfC), ω=2πf 當一個組件的電阻值和電感值都是已知,例如:一個「附導線的鐵粉珠(ferritebead-on-lead)」、一個電阻、一個電容、或其它具有寄生組件的裝置,必須考慮阻抗大小會受到頻率的影響,這時可以應用下列的公式: 當頻率大于數kHz時,電抗值通常會比R大;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并不會發生。電流會選擇阻抗最小的路徑。低于數kHz時,阻抗最小的路徑是電阻;高于數kHz時,電抗最小的路徑成為主宰者。此時,因為大多數電路是在數kHz以上的頻率中工作,而「電流會選擇阻抗最小的路徑」這種想法變成不正確,因為它無法正確解釋「電流如何在一條傳輸線中流動」。 對承載電流頻率超過10 kHz的導線而言,因為其電流總是選擇阻抗最小的路徑,其阻抗等同于電抗最小的路徑。如果負載阻抗是連接到導線、電纜(cable)或走線,并且比傳輸線路徑上與它并聯的電容大,此時電感將變成主宰者。若所有連接的導線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積,則電感最小的路徑就是具有最小回路區域的路徑;芈穮^域越小,電感就越最小,因此,電流會流向這個路徑。 每一條走線具有一個有限的阻抗值!缸呔電感」是為何射頻能量可以在PCB中產生的唯一理由。甚至可能因為連接硅芯片和安裝座(mounting pad)的焊線過長,而導致射頻能量的存在。在電路板上繞線會產生很高的電感值,尤其是要繞的走線很長時。長的走線是指那些繞線長度很長的線,這會導致在走線中,往返傳播有所延遲的訊號,在尚未回到來源驅動端時,下一個觸發訊號就被產生(這是在時域中觀察)。換在頻域中觀察,是指一條長的傳輸線(走線),其總長大約超過頻率的λ/10,且此頻率存在于傳輸線(走線)中。簡單說,若一個射頻電壓施加在一個阻抗上,就可以得到射頻電流。就是這個射頻電流,將射頻能量輻射到自由空間,因此違反了EMC的規定。上述例子可以協助我們了解Maxwell方程式和PCB布線,而且是使用非常簡單的數學公式來說明。 根據Maxwell方程式,移動走線中的電荷可以產生一電流,此電流又會產生一磁場,這種被移動電荷產生的磁場稱作「磁通線(magnetic lines of flux)」。使用「右手法則(Right-Hand Rule)」可以輕易地指出磁通線的方向,如附圖三所示。右手拇指代表走線電流流動的方向,其余卷曲的手指包圍著走線,代表磁場或磁通線的方向。此外,時變磁場會產生一個垂直的電場。射頻輻射是此磁場和電場的組合。藉由輻射或導電的方式,磁場和電場會離開PCB結構。 請注意,此磁場是環繞著一個封閉式回路的邊界運行。在PCB中,來源驅動端產生射頻電流,并經過走線將射頻電流傳送到負載。射頻電流必須經過一個回傳系統回到來源端(Ampere定律)。其結果是,產生了一個射頻電流回路。這個回路不必然是環狀的,但通常是呈回旋狀。因為這個過程會在回傳系統內產生一個封閉回路,因此會產生一個磁場。這個磁場又會產生一個輻射的電場。在近場處,是由磁場成份主導;然而在遠場處,電場對磁場的比率(波阻抗)大約是120πΩ或377Ω,和來源端無關。所以明顯可知,在遠場處,磁場可以使用一個循環型天線和一個相當靈敏的接收機來測量。接收準位將是E/120π(A/m,若E的單位是V/m)。同理,可以應用到電場,能在近場處使用合適的測量儀器來測量電場。 圖三:右手法則 射頻如何存在于PCB中的另一種簡單解釋,可由附圖四和五中得知。在這里以時域和頻域來分析典型的電路。根據Kirchhoff和Ampere定律,如果要使電路能夠工作的話,一個封閉型回路電路必須存在。Kirchhoff電壓定律表示:在一個電路中,環繞任何一個封閉路徑的電壓總合必須是零。Ampere定律表示:給定 的電流會在一個點上產生磁感應,它是以電流單元和電流與那個點的相對位置來計算的。 若封閉回路型電路不存在,訊號是無法透過傳輸線,從來源端到達負載的。當開關關閉時,電路就成立,交流或直流電流就開始流動。在頻域,我們將此電流視為射頻能量。其實,并沒有存在兩種不同的電流(時域或頻域電流)。始終只有一種電流存在,它可以在時域或頻域中呈現。從負載到來源端的射頻回傳路徑也必須存在,否則電路將無法工作。因此,PCB結構必須遵守Maxwell方程式、Kirchhoff電壓定律,和Ampere定律。 Maxwell方程式、Kirchhoff和Ampere定律全部都在說:若要使一個電路正常工作或依期望的目的工作,一個封閉回路型網絡必須要存在。附圖四表示了這樣的典型電路。當一條走線從來源端到達負載,一個回傳電流路徑也必須要存在,這是Kirchhoff和Ampere定律所規定的。 圖四:封閉回路型電路 圖五:一個封閉回路型電路的描述 如附圖五所示,一個開關和來源驅動端(E)串聯。當開關關閉時,電路按照期望結果正常工作;當開關開啟時,則不具任何功能。對時域而言,期望訊號從來源端到達負載。此訊號必須具有一個回傳路徑,才能使此電路成立,這通常是經過一個0V(接地)的回傳結構(Kirchhoff定律)。射頻電流的流動是從來源端到達負載,而且必須經過阻抗盡可能最小的路徑返回,通常它是經過一個接地走線或接地平面(鏡射平面)。射頻電流的存在,最好使用Ampere定律來說明。 磁通量最小化 在探討「EMI是如何在PCB內產生」之前,必須先明白「磁通線是如何在傳輸線中產生」的基本機制,因為后者是前者的一個基本概念。磁通線是一電流流經一個固定或變動的阻抗所產生的。在一個網絡中的阻抗,永遠都存在于走線、組件的焊線、通孔(via)……等。如果磁通線有存在于PCB內,根據Maaxwell方程式,射頻能量的各種傳送路徑也一定存在。這些傳送途徑可能是經過自由空間輻射出去,或經過纜線的相互連接傳導出去。 為了消除PCB內的射頻電流,必須先介紹「磁通量消除(flux cancellation)」或「磁通量最小化(flux minimization)」的概念。因為磁通線在傳輸線中,以逆時鐘方向運行,如果我們使射頻回傳路徑,平行且鄰近于來源端的走線,在回傳路徑(逆時鐘方向的場)上的磁通線,與來源端的路徑(順時鐘方向的場)做比較,它們的方向是相反的。當我們將順時鐘方向的場和逆時鐘方向的場相互組合時,可以產生消除的效果。如果在來源端和回傳路徑之間,不需要的磁通線能夠被消除或減至最少,則輻射或傳導的射頻電流就不會存在,除非是在走線的極小邊界上。消除磁通量的概念很簡單,但是在進行消除或最小化設計時,必須注意一些陷阱和容易疏忽的地方。因為一個小失誤,可能會引起許多額外的錯誤,造成EMC工程師更多偵錯和除錯的負擔。最簡單的磁通量消除法,是使用「鏡射平面(image plane)」。不管PCB布線是設計的多么好,磁場和電場都永遠存在。但是,如果我們消除了磁通線,則EMI就不存在。就是那么簡單! 在設計PCB布線時,要如何消除磁通線呢?目前有許多技巧可供參考,但是它們不是全部都和消除磁通線有直接關系,簡述其中的一些技巧如下: ●多層板具有正確的多層設置(stackup assignment)和阻抗控制。 ●將頻率走線(clock trace)繞到回傳路徑接地平面(多層PCB)、接地網格(ground grid)的附近,單側和雙側板可以使用接地走線,或安全走線(guard trace)。 ●將組件的塑料封裝內部所產生的磁通線,捕捉到0V的參考系統中,以降低組件的輻射量。 ●警慎選擇邏輯組件,盡量減少組件和走線所輻射的射頻頻譜分布量。可以使用訊號緣變化率(edge rate)比較慢的裝置。 ●藉由降低射頻驅動電壓(來自頻率產生電路,例如:TTL/CMOS),來降低走在線的射頻電流。 ●降低接地噪聲電壓,此電壓存在于供電和接地平面結構中。 ●當必須推動最大電容負載,而所有裝置的腳位同時切換時,組件的去耦合(decoupling)電路必須充足。 ●必須將頻率和訊號走線做妥善的終結,以避免發生阻尼振蕩(ringing)、電壓過高(overshoot)、電壓過低(undershoot)。 ●在選定的網絡上,使用數據線路濾波器和共模扼流圈(common-mode choke)。 ●當有提供外部I/O纜線時,必須正確地使用旁路(非去耦合)電容。 ●為會輻射大量的共模式射頻能量(由組件內部產生)之組件,提供一個接地的散熱器(heatsink)。 檢視上面所列的項目,可以知道,磁通線只是「在PCB內會產生EMI」的部份原因而已。其它原因還有: ●在電路和I/O纜線之間,有共模和差模(differential mode)電流存在。 ●接地回路會產生一個磁場結構。 ●組件會輻射。 ●阻抗不匹配。 請注意,大多數的EMI輻射是由共模準位產生的。在電路板或電路中, 這些共模準位可能會被轉變成最小的場。 結語 要消除PCB中的EMI,必須先從消除磁通量開始。但是,這是「說比做容易」,因為射頻能量是看不見、聞不著的。不過,藉由尋找射頻電流的位置與流動方向,并采用本文所介紹的幾項技巧,以及參照Maxwell方程式、Kirchhoff和Ampere定律,就可以逐漸縮小可疑的區域,找出正確的EMI位置,并消除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