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某人問我去不去看世博。我沒有馬上回答,先講了一個關于我太爺的故事。 我太爺是滄州地區的一個土農民。很土的那一種。我家流傳下來一些他的語錄,最經典的一個是:“我第一次去天津就趕上了個集!” 當時我太爺很興奮地逢人就講這句話。他以為他的運氣好得出奇。然后別人告訴他:天津天天都是集! 世博會原本就是個集。 在那黑暗的舊社會,由于通信和交通不便利,集市是人們交易和長見識的最佳場所。最早的象形文字“集”是一群鳥落在一棵樹上。鳥當然不是老落在一棵樹上,集也不是天天都有。那時候,趕集是一件大事情。要走很遠的路,很辛苦的。但是為了長見識、做買賣,趕個集還是很值得的。 世博會原本稱作World's Fair。Fair是什么?就是集嘛。第一屆“世界集”在1851年于英國召開。當時處于工業革命時期,有好多新的科技成果,很值得去觀摩。于是人們乘輪船、坐馬車,千辛萬苦、萬里迢迢趕到倫敦。看完之后大家都說,這個大集不錯,以后我們國家也要搞。 倫敦的交通還算方便的。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斯的世博會更不容易。該市處于美國內陸,用米國人的話是"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但人們還是蜂擁而至。據說每天的客流量達到10萬人次。 事情就是這樣。由于交通、通信的不發達,世博會的意義才顯現出來。如果交通很方便了,集市就失去了意義,就像大城市沒有集一樣,或者說天天都是集。在交通、通信極其發達的今天,世博會的作用早已經微不足道了。在國際化大都市,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物質與文化。在網絡空間,你更是想要啥就有啥。 世博會out了。那是人家玩剩下的東西。 當然,像我太爺那樣的土人總還是有的。所以,世博會不缺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