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騰訊科技 李儒超 相比2015年,如今,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已經所剩無多。 這并非是因為智能硬件業已走向終結。相反,在2016年,Apple Watch熱賣,大疆在無人機界的優勢依舊穩固,更多的是小米系硬件----它們在小米蔭庇下繼續維持著一定銷量,似乎與外界蕭索的景象絕緣。 但也再無小米手環初生那般氣血如虹。 這是詭異的一年。將2015年12月任何一篇智能硬件的行業觀察,放到2016年12月,也幾乎不會有任何違和:活著的依舊活著;死掉的,也許本來就沒有人記住它的名字。 如果非要糾結于變化,那便是唱衰的聲音更少了-----或者說,已經沒有太多人愿意花時間去唱衰。 “整個2016年,我們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子,無論我們如何切換賽道,只要還在智能硬件這個行業,就幾乎無人問津”,一位曾涉足可穿戴多個細分領域的創業者說。機構不待見、媒體缺乏興致,早已成為常態。 除卻VR(虛擬現實)猶如過山車般的關注度,智能硬件的這一年,無疑是乏善可陳。倒閉、裁員、轉型,幾乎是這一年的關鍵詞。這個一度火熱的領域,就這樣留下了滿地雞毛。 但機會,可能已在一片蕭瑟中孕育。 泡沫破滅 2015年是智能硬件的盛世。 艾瑞《2015年度智能硬件行業數據》 根據艾瑞提供的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數據,2015年相對2014年市場規模同比增長高達近300%。京東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京東智能硬件的銷售額增長了將近1倍,單品數量相比2014年則增長了96%。 然而,這些光鮮的數據背后,是被行業泡沫擊碎理性后的亂象。 除了手環、稱、音箱這類離智能概念尚不遠的設備,桌子、鏡子、插座這類日常用品也被瘋狂的從業者納入智能化名單。于是,我們在各大眾籌平臺見到了長成桌子、鏡子樣子的平板電腦,以及加了wifi模塊就開賣的“智能插座”等等。 那一年,智能硬件行業有個笑話:只要去華強北逛一下午,靠拼湊來的元件,就能做出一臺智能硬件。不那么可笑的是,這個笑話在那一年是真切的事實----從業者依靠這種方式,可以迅速從VC手中拿到融資,這種“toVC”模式的硬件,一度在某些智能硬件的細分領域占據了大半品類。 不過,這一輪始于2014年的“盛世”,在2015年下半年迎來了轉折。 根據相關數據,2015年Q3,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額遭遇大幅度下滑,由Q2的45.4億元降至5.7億元。與此同時,根據不完全統計,雖然在2014年全國有近70家智能硬件企業拿到融資,但其中能拿到B輪及B輪以上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機構觀望的情緒從星星之火,迅速壯大蔓延,到2015 年底時一些靠融資維持開支的廠商無以為繼。但人們還是樂觀的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暫的回調。 彼時,受股災影響,人民幣基金態度謹慎,美元基金的步子也在放緩,很多從業者判定,只要資金層面轉好,智能硬件也會重歸興旺。 但顯然,這輪回調期比想象中要長太多。 打回原形 資金面只是一方面。在轉折期來臨后,原本頭腦充血的投資人、創業者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智能硬件這個頗為特殊的領域。 相對于其他驟火的領域,智能硬件有著較長的產品周期。以大疆創新為例,雖然從2012年推出的精靈1代開始,大疆的市場份額迅速攀升;但如若計算2006年的成立日期,大疆在技術上的積累就花了6年。 極飛科技CEO彭斌說,由于先期技術的積累,大疆已經在無人機領域占據較大優勢;后期進入的廠商如果和大疆走一樣的路線,幾乎很難成功,畢竟,這時候已經落后了對手數年。 技術之外,供應鏈環節的周期依舊驚人。業內人士向騰訊科技坦言,僅僅供應鏈一項就足以篩去80%以上的玩家,“一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設期,由于涉及到供應鏈上下游各個角色的利益分配與博弈,這個過程很難被縮短”。 不僅如此,在ODM、OEM、渠道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原材料也通常需要提前墊付,這意味著在智能硬件的籌備階段,可能就需要投入超乎想象的資金和時間。 但這些過程,在2015年前后,卻幾乎都被忽略了。 “當時大舉進入的資本并沒有真正了解這個行業”,一位曾幫助多個智能硬件項目完成融資的人士表示,很多投資人盲目押賽道,在大舉投入后期待能迅速產出爆款,卻不知道硬件領域存在著很長的周期,只覺得隨便找個代工廠就可以解決。 這導致了本該由產品周期和供應鏈建立的行業壁壘,并沒有如期產生。事實上,在硬件產業,技術積淀與供應鏈、渠道優勢在大部分時候都遠遠重于創意。 此后,大批缺乏技術含量、使用公模修改的產品誕生,智能硬件的“繁榮”演變為一種無序。 不僅如此,這類來去匆匆的產品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往往只能“撈一筆就走”,并不能產生真正的爆款,也無法讓公司價值產生質變。這反映到創投圈,便是數據難看,無人接盤。一位機構投資經理告訴騰訊科技,投資機構還是比較看重何時退出、產生收益的問題,在經歷一輪投入后,智能硬件沒有拿出有足夠說服力的成績,這才讓機構愈發謹慎。 但也許,這種“謹慎”,才應該是面對硬件領域本該有的態度。 最終,智能硬件行業的特殊性,還是讓資本落了空。人們發現,智能硬件從來都不該去遵循互聯網的規律----回歸硬件范疇,智能硬件才有可能迎來機會。 從智能硬件到硬件智能化 在回歸理性后,智能硬件領域的門檻終于被正視。 根據TalkingData的數據,目前智能硬件領域小米、華為、三星等在硬件領域有一定技術儲備的廠商已經占據主流;尤其在智能家居領域,優勢十分明顯。 這也意味著,在成熟玩家業已布局的現在,創業者如若想進入智能硬件領域,必須具有一定的硬件“硬實力”;尤其在垂直細分領域,擁有一定積淀的玩家,將可能迎來更大的發展期,相反,缺乏積淀的創業者,在這個日趨理性的領域,已很難突圍。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在業內紛紛唱衰的2016年,推出過樂心手環的樂心醫療卻逆勢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智能硬件企業。樂心醫療投資方高榕資本創始合伙人高翔表示,樂心醫療早期曾給歐美高端健康硬件品牌提供產品,這是高榕看重樂心的一大原因。 事實上,在醫療設備上長達14年的技術積淀,也正是樂心醫療長期以來倚仗的根基。樂心醫療創始人潘偉潮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將來樂心也不會去刻意迎合行業熱點,而是秉持行業規律,本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想法繼續投入研發。 另一方面,在入門門檻之外,智能硬件的定位也在悄然生變。 雖然很多投資人對于技術導向的產品鐘愛有加,但其對產品的最終定位肯定不可能僅限于技術上。技術直接影響的是“極客”群體,同時這一群體也是此前智能硬件的主要使用人群;但投資人眼中的好產品,目標人群會大得多,甚至就是需要變為大眾消費品。 按照這樣的思路,除卻一些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如機器人(以及相關的人工智能)領域,更多的智能硬件產品需要被明確為消費級產品,不再打“高大上”牌,而是應該更接地氣。 這也是當前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開始走向線下渠道的原因。以小牛電動車為例,牛電科技COO李彥告訴騰訊科技,雖然當前線上銷售仍然是主流,但到2017年,線上線下很有可能就持平;到2018年,線下銷量可能會大大高于線上。 線下渠道,已成為新的競技場。能否將產品迅速鋪到一二線,甚至三四線城市、城鎮,正越來越多的被納入團隊素質考量。 一位兒童手表行業的創業者告訴騰訊科技,一個極端的實例是,此前在山東,有一個背靠銷售渠道的硬件團隊,僅僅依靠線下銷售網絡就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融資。 這與智能硬件行業初期,僅靠一個眾籌渠道就能說服投資人的狀況,已經大為不同。 可以看出,上述這一系列要求,都使得智能硬件領域與傳統硬件創業不再有本質區別。 但這并非是一件壞事。 無論是智能硬件,還是硬件智能化,最終都要求產品本身具備較強的實用性,而這,恰恰也是此前智能硬件最為缺乏的。在回歸傳統思路后,原本充滿虛火的智能硬件哪怕已經不再如當初那般爆火,也很有可能會重回正途。 畢竟,在物聯網時代,智能化的硬件,本不該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