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鋒網 在這場院友會上,蘇州天準集團董事長徐一華向大家做了一場主題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簡報”的主題演講,簡單的描述了工業機器人目前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下為徐一華演講內容的摘錄精編。 廣義的工業機器人領域 徐一華說,這兩年工業機器人突然火起來了,有兩個獨立不相干的原因: 一個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獨生子女導致人口數量減少,人口素質增長導致有意愿從事純體力勞動的人減少)等方面的影響,導致工業機器人的大量被應用。另一個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研究愈加成熟,促進了服務機器人總體的發展。 徐一華表示,中國是制造大國,他在中國的制造業方面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問題。 我跑過兩百家制造業的工廠,發現制造業真的不復雜,就是重復的工作,所以生產過程的本質,就是以物料為核心,重復圍繞物料的存儲、移動、加工、組裝、檢測等方面做工作。中國龐大的制造業簡單來說,就干這么幾件事。 這幾件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細分下來也很復雜。 比如物料,有金屬、塑料、玻璃、陶瓷等等,這些東西里面還能再細分,比如金屬有很多種、塑料有很多種。物料的形態也不一樣,固體、流體等等。這些東西都能夠無限的復雜下去,要把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就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了。 再比如說加工工藝,拿車輛加工來說,車、銑、刨、切、磨等等,更深一些的比如鍛造沖壓等常用工藝以及表面處理、熱處理等各種各樣的特殊工藝,這些工藝的組合也是相當復雜的。 這些物料的存儲、移動、加工、組裝、檢測都是需要設備來完成的,所以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 工業自動化行業概覽 光裝備制造業的中國生產總值有30萬億,中國每年的GDP不到70萬億。 徐一華說:針對工業自動化行業,大概可以分為3個部分:零部件、設備、項目與應用。其中中間的設備部分就是剛剛說過的以物料為核心的工作,零部件是設備的基礎,項目與應用是相關的解決方案,這三方面結合在一起就能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工業機器人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圖上顯示的一些都是一些機器人的分支。其中我們應用很廣泛的一種,就是關節臂機器人,目前的現狀來說,這就是一種機械手臂,連手都不算,因為沒有手指也沒有傳感器,什么大數據之類的東西也都用不上,因為不需要數據。 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其實也沒有非常大,一年只有25萬臺,100億美金左右的市場而已。拿目前很出名的KUKA機器人來說,他們每年的銷售額之后30億歐元,其中有10億歐元是用來做剛才說的“物料核心”以及機器人本體,剩下20億歐元是用來做第三個部分,項目與應用的方案集成。除了KUKA之外,還有ABB、發那科以及安川,四家統稱為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這四家就占了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銷售的一半,有50億美元左右。這四家的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規模,在全球的地位都十分穩固,中國企業想進入這個市場不太容易。 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銷量不到7萬臺,其中關節臂機器人4萬臺,這4萬臺中,國產的大概只占到五六千臺,銷售額不到百分之十,利潤額說沒有也不過分,中國做工業機器人的沒有哪家是賺錢的,當然,中國做機器人是受國家鼓勵和扶植的。 下一代工業機器人中國企業可能的機會 工業機器人行業就是汽車行業的私生子 徐一華說,這一代的工業機器人多數都是應汽車制造業而生,所有的性能參數都是圍繞著汽車生產而設計的。而工業機器人在使用中存在幾個問題:機器人的負載、尺寸、換型時間,這些參數的不同也導致應用領域的不同。 汽車行業的換型時間比較長,一個機器人編程雖然麻煩,但是設計成型之后,能夠使用三到五年時間,總體來說是比較省事的。 但是這僅局限于汽車行業,如今我們電子行業發展迅速,拿智能手機來講,更新換代較汽車頻繁得多。全球每年要制造10億臺手機,產業鏈及其龐大,那么智能手機的銷售周期是多少呢?除了iPhone這種奇葩之外,一款智能手機銷售周期也就三到五個月,客戶從下需求到交貨也就三到四周,時間非常緊,這時對換型時間的要求就比較高。 所以,現在這一代的工業機器人要普及到各行各業,就要適應各行各業不同的需求和生產節奏。不過,目前來講,中國市場在消費電子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的機會也不大,四大家族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積累,想要趕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市場要在下一代工業機器人市場找到機會,就要尋找更細分領域的應用。 在這里,徐一華舉了個例子,他一個朋友在做陶瓷應用,比如家用陶瓷衛浴用品(馬桶、瓷磚等)的表面打磨工藝。工業機器人應用于陶瓷打磨很容易壞,因為打磨環境下機器受粉塵影響較大,容易壞。他們集中精力做好這一方面,在這一個領域就占據了先機。 所以說,細分領域還是很有機會的。 據徐一華理解,工業4.0只是德國公司抱團阻擊美國及亞太公司的產物,只是一個概念,重心想進行個性化生產。有了工業4.0,大家才開始對前幾代的“補課”,目前主流的說法是,工業3.0是自動化的行程,工業2.0是流水線完善,工業1.0是機械化。目前中國工業2.0已經基本實現,而自動化只在少部分產業有所普及,所以中國目前處于工業2.1到2.2之間,中國關于工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一定是從2.0進階為3.0,而不是從3.0進階為4.0。工業4.0的“個性化生產”到底會不會成為主流需求目前還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