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布斯 這是未來幾年高科技產業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創辦了華為,到2002年時這家公司突然以網絡設備供應商思科競爭對手的身份出現在 人們的視野面前。到了2006年,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制造商之一。進入2012年,華為又超越了愛立信,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在充當智能手機代工制造商一段時間之后,華為在2010年開始制造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去年,華為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年出貨量較2014年增長了37%。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排名第二的蘋果去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僅增長了0.4%。 市場調研公司GTM Re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如果按照出貨量和營收進行計算,華為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可謂是逆天。這家公司的產品不僅擁有超高的質量、品牌聲譽,而且 性價比極高。2013年,華為還僅僅是全球第九大智能手機制造商;而在2011年,這家公司還只是市場中及不起眼的一家智能手機制造商。 華為目前還在云計算技術、消費設備、物聯網、超級計算機等領域進行鉆研,并與多倫多大學等主要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在本月深圳舉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中,華為 高管就表示,公司希望把自己在通訊領域的領先優勢,能夠擴大至企業技術和消費市場。換句話說,這就如同是思科宣布希望同時成為蘋果和戴爾一樣。 這將是一個令人怯步的挑戰。科技公司征戰新市場或是近鄰市場,但最終以失敗收場的示例舉不勝舉。是否還能夠回憶起惠普電視機或是英特爾的消費電子產品,思科 進入視頻攝像機市場,或者是谷歌試圖銷售智能恒溫器?在華為每一次涉足新市場時,總會伴隨著出現諸多的懷疑聲。 另一方面,市場也 可以把華為的整體戰略與市場地位同三星電子進行比較。暫且忘記三星電子如今在市場的巨無霸姿態。追溯到1999年,當這家公司推出其“杠鈴”戰略時,三星 電子仍只是一家二線制造商。依據這一戰略,三星電子對DRAM內存芯片、閃存芯片和液晶顯示屏等關鍵配件業務投入巨資。與此同時,該公司開始聘請產業設計 師和營銷高管,來提升自己的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的知名度。最終,三星電子成為了索尼、蘋果等消費電子產品廠商的夢魘,但卻又是他們最主要的技術合作伙伴之 一。 與三星電子一樣,華為通過精明的設計一直在穩步進入許多國際市場。該公司最新一代的旗艦智能手機P9,就選擇與萊卡合作使用后者的成像技術。該產品一經上市就受到了眾多的好評。此外,華為也在積極招募國際高管,并把他們納入公司的管理層。 華為還依托當前的自身優勢進入了一些鄰近市場。對于身為通訊設備制造商的華為而言,太陽能逆變器可能是非常奇怪的業務。但是逆變器正越來越成為太陽能電池板的神經中樞。智能家居技術則是華為現有網絡的延伸。 最終,還不能低估中國因素。盡管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下行趨勢,但中國依舊是全球最有前景的成長型市場,而且中國市場也被本土品牌所牢牢統治。市場調研公司 IDC的統計數據顯示,按照價值計算,跨國公司在華網絡設備和x86服務器市場的份額,已從2011年的70%至80%,滑落至如今的不足40%。憑借著 自身在國內市場取得的巨大成功,華為能夠穩步的向日本、歐洲、北美和全球其余市場進行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