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科技 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終于塵埃落定。3月30日下午雙方宣布正式簽約,美的以537億日元(約4.73億人民幣)獲得東芝家電(全稱: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份。 通過此項收購,美的將在全球范圍內獲得40年東芝品牌使用權、一批技術專利和全球市場渠道。 然而這項交易對于美的來說是否物有所值?又是否意味著日系家電的全線崩盤呢?首先,我們要先看看美的得到了什么。 合作方案顯示,東芝家電將繼續開發、制造和銷售東芝品牌的白電產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吸塵器以及其他小家電產品。美的可得到的共有以下幾點: 一、美的將會被許可在東芝家電領域全球范圍內使用東芝品牌,期限為40年。 二、美的會獲得在日本、美國等海外超過5000項專利技術,以及東芝擁有的雨家電業務有關的其他專利被許可權。 三、海外市場供應鏈網絡以及渠道優勢。 四、東芝的產能與工藝水平。 然而本次交易中,美的實際獲得的是東芝白電的業務控股權,而并非產品、技術的控股權。而核心技術將是日本家電企業涅槃的資本。 去電器化不等于消亡 日元持續貶值加之向來不擅長運營與營銷,日系家電企業面臨外憂內患局面。 東芝2015財年財報顯示,整體業績虧損已經從5500億日元(約314.6億人民幣)擴大到了7100億日元(約406.12億人民幣)。假賬丑聞曝光以來,東芝一直在加快大規模重組的步伐。 無獨有偶,此前東芝以1.96億元人民幣價格將印尼隊電視機工廠出售給了創維;夏普同意被鴻海收購;夏普將三洋品牌黑電拋給長虹,白電扔給海爾。 然而日企去電器化經營被中國企業接盤并不代表中國家電廠商已經實現對傳統日本巨頭的絕對超越。日本家電推出的是制造和銷售,而并非技術與研發。 類比個手機行業中最簡單的例子,雖然除過得不怎么樣的索尼以外,日系手機基本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手機攝像頭依舊來自索尼,而iPhone上也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制造商。 掌握著核心科技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早已有意識的收縮夕陽的B2C產業,轉而將目光更為專注地投向B2B領域。 以松下為例,去年12月,松下宣布收購美國美國商用冷藏、冷凍設備百年制造巨頭哈斯曼公司。而火熱全球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內部電池技術依舊來自松下。 這一點十分類似2004年IBM向聯想拋售PC業務。2011年IBM軟件業務總共為公司帶來250億美元營收,占總營收的23%;2013年達到291億美元;2015年IBM方面表示,軟件收入要占到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左右。IBM以此實現轉型。 接盤俠是終成眷屬還是喜當爹? 來自中怡康《2016年度空調行業白皮書》顯示,2015年中國空調市場整體零售額為1374億元,同比下降4.8%;整體零售銷量為4170萬臺,同比下滑1.1%。截至2015年底,行業庫存總量已突破4000萬臺,相當于國內空調一年銷售總和。 全球范圍內,空調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所謂的金磚四國市場增長率大幅放緩、表現乏善可陳。全球空調市場2015年以3.6%的降幅結尾,庫存成為空調行業的巨大負擔。 雖然外有宏觀經濟不旺、消費需求不暢、天氣等因素影響,但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止境的價格戰依舊是銷售量、零售額兩低主因。 2015年,中國家電企業季度財報也紛紛出現虧損、營收下滑狀態。而就美的而言,在剛剛發布的2015財年年度財報中顯示,營業收入1384億,同比下跌2.28%。 在經歷了2015年一年的家電價格戰之后,廠商們意識到收效甚微,于是在3月初的AWE家電展上,紛紛推出精品、高端化戰略,并宣布下沉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市場。而近來的收購熱也是布局全球市場擴大布局的方法之一。 繼續以美的為例,財報顯示,美的海外業務占集團營收40%左右,海外業務僅有1/3來自自主品牌,其他都是代工。海外業務已經頗具比例,但營收比去年僅微增0.01%。 在收購東芝白電業務后,短期內可實現營收的增長、產品品質提升、擺脫代工的海外形象,從而在國內外市場上提升產品競爭力。但同時也要面臨多品牌、本地渠道整合的難點。 而在長遠角度來看,東芝等日企出售家電業務給美的等國產企業,是授人以魚而非漁。在產品角度想縮短并趕上與日韓企業的差距,中國家電廠商依舊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掌握核心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