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工廠倒閉背后:行業洗牌加速
上游工廠倒閉背后:行業洗牌加速
吳文婷
在錘子科技旗艦機T2手機發布會前一周,其代工廠中天信因無法發出員工工資而不得不宣布倒閉。雖然此事并未對錘子構成致命的影響,但國內手機硬件供應商生存迎來寒冬已是不爭的事實。
自2015年初,東莞兆信通訊董事長高民的自殺,拉開了手機產業鏈寒冬的序幕。而后中興、華為的一級供應商深圳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倒閉,大可樂、百分之百等中小手機品牌破產。在網傳的一份“手機產業死亡名單”中,已經破產的手機品牌商和手機產業鏈供應商超20家,光2015年10月倒閉的手機企業就高達6家。
前兩年,得益于智能手機的爆發式增長,各手機品牌廠商、供應鏈廠商紛紛應運而生。但不得不承認,隨著國內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廠商大打價格戰,容易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接連倒閉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的祝福,并沒有讓其合作伙伴深圳中天信電子有限公司“起死回生”,這家企業最終還是陷入倒閉的困局。
作為深圳最早一批電子制造企業,中天信曾為中興、華為、三星等手機廠商代工。在2013年的供應商大會時,中天信的營業額仍然達到8億元,連續三年達到營業額翻倍,并聲稱2014年將突破16億元。然而短短兩年后卻落得倒閉的下場。
同樣不幸的還有福昌電子。這家企業主要生產手機殼的上蓋、下蓋、中框,以及機頂盒配件,為中興、華為、TCL等手機廠商供應手機配件。
在業內人士看來,產業升級慢是導致福昌電子倒閉的直接原因。福昌電子主要供應低價塑料殼,但從2015年起,隨著其服務的主要客戶大規模使用金屬外殼,福昌電子的訂單變得越來越少,而且想轉型升級到金屬外殼業務上也不是那么簡單,最終難逃倒閉的厄運。
另一方面,依附于手機廠商生存的供應鏈廠商處于被動的地位,一家手機廠商一般對應多家供應鏈廠商,有些供應鏈廠商不惜以低價來搶奪訂單。此外,有分析稱,手機廠商為了能有更多的流動資金,對供應鏈廠商使出“墊資押款”的大招,而且這種現象非常嚴重,直接導致后者流動資金不足。反過來,沒有資金,何以談產業升級?
事實上,每一次倒閉背后,外界都充斥著對中國手機產業的擔憂。關于手機品牌的生存問題,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表示:“在接下來的2~3年內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手機行業不會存在那么多品牌,在我看來手機行業全球存在6~10個品牌。”
劉立榮告訴記者:“手機行業品牌會越來越集中,但是品牌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一個品牌商一般只跟兩三家上游供應商合作。所以,上游廠商的集中也是必然的。”在劉立榮看來,隨著品牌手機廠商出現整合,上游供應商倒閉會越來越多。
洗牌危機
自從小米橫空出世以來,國內手機的價格底線一再拉低,利潤也不斷攤薄;而其他國產手機廠商紛紛入局,更是掀起了腥風血雨的價格戰。2015年4月,樂視更是在手機發布會上,曝光了BOM成本,將眾多友商拉下水。
對于樂視這種激進的打法,奇酷科技總裁祝芳浩向記者指出:“樂視也是一種新的模式,它的打法不可能覆蓋所有的人群。”在祝芳浩看來,每個用戶喜歡的標準都不一樣,廠商還是先把自己的特色做出來,在產品、品牌渠道建立自己的特色。
以3000元的價格為分水嶺,在這個價格之上,是以跨國品牌為主的中高端市場;在其之下,則是國產手機再熟悉不過的“走量”市場。但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國產手機廠商也開始進軍中高端領域,比如華為推出了多款中高端機型備受歡迎。
王艷輝表示:“一般做手機有兩個方向,要么追求性價比,比別人賣得多,但這種玩法一定是對應高效的運作,否則就有可能掙不到錢;要么像華為、vivo、oppo那樣,追求產品溢價,做出自己的特色,雖然價格比較高,但可以通過個性化來實現盈利。”
面對2016年整個終端市場,祝芳浩認為至少會有幾個特點呈現。“第一,品牌會更加集中,如果沒有革命性技術拉動,在品牌方面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第二,產品個性化會越來越多,這時候要求做產品的廠家對用戶的理解要更加深刻;第三,逐漸出現產生一體化,手機和智能穿戴式設備會結合得更加緊密,而且這種產品會慢慢變的,完全是靠人想出來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