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ARM公司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Shaping the Connected World”的2015 ARM年度技術論壇。ARM處理器部門總經理James McNiven、處理器部門市場營銷總監Ian Smythe、多媒體處理器事業部市場營銷副總裁Dennis Laudick和物聯網部門產品戰略總監Paul Bakker與我們分享了ARM公司CPU、GPU等產品技術的最新狀況。 Mali-470 GPU ARM于10月26日推出了針對可穿戴與物聯網的Mali-470圖形處理器(GPU)。據介紹,ARM早先推出的Mali-400 GPU市場表現強勁,已經被10億臺設備采用。與Mali-400相比,Mali-470的特色是省電:在相同工藝下僅以一半的功耗就可以達到相同的圖形顯示效果。Mali-470支持640x640的分辨率,芯片尺寸比Mali-400縮小10%,更適合可穿戴設備等小尺寸、電池驅動的設備上使用。 據介紹,Mali-470支持OpenGL ES 2.0。與OpenGL ES 3.0相比,2.0版本的特點也是在功耗一定的情況下具備更高的效率,更適合物聯網時代的可穿戴設備。 Cortex-A35 CPU 11月11日,ARM推出了64位的Cortex-A35處理器(CPU)。該CPU是針對占據手機市場最大份額的入門級智能手機而研發,據稱是最高效的CPU,是ARMv8-A架構下的超高功效處理器的首款產品。 據介紹,ARM之前針對入門級智能手機的CPU主打產品是Cortex-A7,已經被10億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所采用。隨著64位計算時代的來臨,Cortex-A35將承擔起作為今后10億臺設備CPU的使命。 與Cortex-A7相比,Cortex-A35的功耗可降低10%,性能提高6~40%。在28nm工藝下,其1GHz主頻下的功耗小于90mW。而與Cortex-A53相比,Cortex-A35的體積縮小了25%,功耗降低了33%。 目前ARM公司針對智能手機的CPU產品陣營中,7x系列主打高性能,5x系列為中間產品,而3x系列的特點是高能效。這些CPU可以單獨工作,也可以作為big.LITTLE方案中的大小核組合使用,比如A72通常搭配A53使用,實現高性能和低功耗兼得的效果。類似地,Cortex-A35這個高能效產品既可以作為入門手機的主芯片,也可以與其他CPU搭配使用,例如形成A53-A35的大小核組合。 Cortex-M0免費試用! 10月15日,ARM公司推出了Cortex-M0 IP免費評估服務,即向商業化之前的SoC設計、建模階段的開發者提供免費打包服務,具包括Cortex-M0處理器及系統設計工具包(SDK)(其中包括系統IP、外設、測試平臺以及相關軟件)和一份關于完整的ARM Keil MDK開發工具的90天免費授權許可。如果開發者在評估之后決定將方案商用化量產,則需要繳納4000美元的費用,獲得簡化的、標準化的快速授權。此外,ARM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還可以協助潛在客戶進行基于Cortex-M0的SoC研發。 ARM的此項策略旨在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特別是初創公司來采用Cortex-M0架構。據介紹,如果該策略獲得成功,ARM會考慮將之延伸到其他的處理器IP產品。 安全性提升:TrustZone和Cryptocell 今后,聯網設備的安全性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對于嵌入式設備,提升安全性的難度更大,因為同時還要考慮低功耗。最近,ARM的ARMv8-M架構安全技術進展值得關注。 今年7月,ARM公司收購了以色列物聯網安全網絡專家Sansa(該公司的前身是Discretix),獲得了一個稱作Cryptocell的技術。ARM將Cryptocell與ARM原有的TrustZone安全技術整合在一起,使得系統的安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簡單地說,TrustZone將系統劃分為安全世界和非安全世界兩部分。非安全核僅能訪問非安全世界的資源,而安全核能訪問所有資源。Cryptocell屬于硬件加密/加速技術,對于追求硬件性能的嵌入式系統,TrustZone Cryptocell技術可以在有限的功率預算下獲得突出的系統性能。 mbed OS 2014年,ARM針對物聯網推出了mbed OS,意圖改變新興IoT領域紛亂的格局,成就一個大一統的開發環境。據介紹,2014年ARM mbed出貨量為6萬,2015年達到了15萬,增長勢頭良好。 當前,物聯網市場發展極為迅猛,復合增長率可達50%,其中尤以智能家庭和智能城市應用增長最快。雖然ARM不是一家傳統的軟件廠商,但其早已營建好的ARM生態系統影響力極大,因此mbed無疑擁有巨大的先天優勢。近來,一些大型半導體廠商(如意法半導體和Silicon Labs)紛紛開始支持ARM mbed IoT產品平臺及ARM mbed操作系統,這對于mbed的推廣十分有利。而對于眾多的物聯網開發者來說,一個統一、易用的平臺可以大幅降低開發難度,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所以mbed可謂應運而生。照理,ARM原生的mbed與ARM處理器之間的匹配會更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