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 作者:莊鍵 九月中旬,在剛完成裝修的辦公室里,張志勇指著窗外不遠處的一棟矮樓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我們租了那棟樓里1300平方米的廠房,很快就會有設備運進去了。 張志勇是上海華括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下稱華括)的總經理,他的公司地處距離上海市中心約20公里的浦東康橋工業區(下稱康橋)。在康橋注冊的華括今年2月剛剛成立,是一家 下游系統集成商,角色類似于工程公司,主要從事焊接、機器人3D加工業務,為工廠量身定做自動化生產方案。 張志勇與人合伙開辦了這家新公司,他的合伙人此前在東北經營同類型的公司,為汽車制造商提供機械手設備,每年營收約4000萬元。 引入華括對康橋意義頗為特殊。創建于1992年的康橋是上海最早的市級工業區之一,去年下半年,康橋正式提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設想,并在年底啟動招商引資,華括是此后引進的第一家機器人企業。 康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薛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指標相對趨緊,傳統制造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機器人產業被視為康橋轉型的方向之一。 康橋謀劃發展機器人的現有優勢,是早在2009年就入駐的電氣化巨頭ABB。該工業區的機器人銷售收入幾乎都來自ABB,只有約2%由昂華自動化、優愛寶等中小公司所貢獻。 瑞士ABB公司與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并稱為機器人行業的“四大家族”。在中國市場,“四大家族”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占到總銷量的四分之三。ABB在全球有三大機器人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這其中就有位于康橋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該公司在中國銷售的逾九成機器人在此制造。 “擁有一家世界級的龍頭企業,以此為依托發展機器人產業,替換原有的傳統制造業,是產業園較為普遍的發展邏輯,”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迎春分析稱。 在康橋以北約40公里,位于上海市寶山的顧村工業園區(下稱顧村),在三、四年前也有這樣的打算。面積僅有2.95平方公里的顧村,在1994年成立時為區級工業園區,2006年才升格為市一級。顧村的面積只有康橋的九分之一,經濟體量亦與其相距甚遠,去年發布的上海103家開發區工業總產值排名中,康橋位居第3,顧村則排名第37位。 顧村與機器人結緣可以追溯到2008年。“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發那科與上海電氣集團,在當時合資成立了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發那科),并在為新工廠選址。顧村也在物色招商引資的對象,因為看好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潛力,顧村決定招攬上海發那科到園區建廠。 2010年,上海發那科2萬多平方米的一期工廠在顧村工業區落成,發那科的中國總部也順理成章地落戶于此。兩年后,顧村掛上了“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招牌,想通過引進機器人產業完成轉型。 再度引進與發那科同等量級的大企業,是顧村的首選目標。但是,顧村早年已經完成了第一輪開發,要想為新項目騰出空間,就必須向原有的業主支付高昂的搬遷成本。 一位接近顧村工業區政府的人士稱,當年為了引進上海發那科,和另一個相對小型的機器人項目,顧村為此支付了約1億元的資金成本。對于資金實力有限的園區,頻繁使用這樣的方式讓機器人項目落戶,并不具備可操作性,“雖然掛著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招牌,但顧村并沒有享受產業發展的特殊扶持政策”,他說。 與此同時,除了已經落戶的ABB和發那科,其他機器人巨頭也陸續在上海安營扎寨,使得這座城市集聚了國內數量最多的機器人公司。不過,這些機器人公司的基地分散在了上海的各個角落:2013年,“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在上海西郊的松江區新設了工廠;同一年,國內最大的機器人公司,新松機器人((300024.SZ)把國際總部設在了浦東區的金橋,并在浦東臨港建設了新的生產基地;新時達、沃迪等本地機器人公司則分別位于市郊的嘉定和金山。 王迎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工業園區希望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生態系統,形成上下游產業鏈,但是以目前的產業現狀來看,短期內很難達到這個效果。 顧村曾經想引進“四大家族”之外的二線外資機器人品牌,但對方認為,在中國市場銷量不大,相比在當地建廠,直接出口是更為經濟的方式,顧村的想法未能實現。 康橋希望通過本體機器人制造企業ABB,來吸引上游零部件、及下游的集成商入駐,并向國內一些知名廠商發出了邀請。不過,在全國機器人產業園“大躍進”的背景下,已打響名氣的機器人企業成為各地政府爭搶的對象,而以“挖墻腳”的方式,撬動在其他地區扎根的機器人公司,難度更甚。 康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薛明分析認為,上海的土地價格不具有優勢,“江浙兩省距離上海兩小時車程的一些市縣,地價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他說,機器人零部件制造商更傾向于選擇地價更低的地區設廠。而各地園區針對機器人企業所提供的地價優惠、稅收減免甚至啟動資金補助,也是上海不能提供的。 類似華括這樣的下游系統集成商,成為康橋的主要招商目標。這些系統集成商體量小、數量多,被產業園視為招商引資的“藍海”。集成商發展中最為仰仗的專業人員,又是上海具備的重要優勢之一。 張志勇的合伙人放棄在東北的公司,選擇南下也是出于這一考慮。“在東北招聘時,打了半年廣告,也招不到一個合適的技術人員”,他說,上海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沒有技術人才,有再多的土地、稅收優惠,也沒有實際意義! 重點招徠系統集成商,也曾是顧村選擇的發展路徑。在掛牌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三年時間內,顧村集聚了約20家與機器人相關的系統集成商。這些集成商與機器人本體制造商發那科相互配套,形成了直達終端用戶的產業鏈。 不過,前述接近顧村工業區政府的人士表示,這些集成商大部分是租用500平方米左右辦公室的小企業,“單靠這些企業,很難撬動整座工業園的轉型。” 顧村正在調整轉型思路。除了吸引系統集成商,還試圖搭建機器人產業鏈的服務平臺,與其他園區形成差異。比如建立國內機器人培訓基地,提供機器人應用操作、維護及保養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在園區內設立面向工業機器人終端客戶的常設展,為機器人企業搭建展示交易平臺。 不過,上述設想還停留在紙上談兵,資金和資源成為顧村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掣肘。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一位內部人士稱,僅依靠顧村工業區現有的層級及資源,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上很難有所作為。 顧村現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前述接近顧村工業區政府人士說,他們也擔心,以目前的發展速度,會錯過機器人行業的窗口期。 而康橋所面臨的問題是,沿襲著顧村過去幾年發展機器人產業曾走過的道路,這座體量更大、擁有更多資源的工業區,能否在顧村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