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國自主芯片,相信業內和多數人立刻就會想到龍芯。不過,近日的一則消息卻著實讓我們為龍芯的未來產生擔憂。即在運行一些主流CPU性能測試時,龍芯的表現相當令人失望,甚至不及蘋果新近發布的iPhone6上采用的A8芯片的1/10。盡管后來有人出面質疑了相關測試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在此我們姑且不去較真究竟哪個測試更接近真實情況,但好久沒有龍芯消息的業內竟然只能從這個報道看到龍芯,這不得不讓我們對于中國自主芯片的發展產生思考。 眾所周知,龍芯是中科院計算所龍芯項目組研發,兼容MIPS指令集,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PU系列。龍芯分1號、2號、3號三大產品線,分別對應超低功耗嵌入式芯片、低功耗SoC與主流PC、服務器CPU幾大目標市場。目前代表龍芯最強水平的型號是龍芯3B-1500 CPU,有8個核心,32nm制造工藝,主頻1.2GHZ;其次是四核心的龍芯3A 1.2GHZ。 其實看到這里,我們就已經發現了問題。對于芯片而言,目前在市場中形成氣候的無非是基于ARM架構(主要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強調低功耗的移動設備為主)和x86架構(主要是以PC、服務器、高性能計算等強調計算能力為主)。而從市場的情況看,也大致如此。即ARM占據了移動市場的大部分,而x86則在PC和服務器市場獨占鰲頭。這除了掌握相關架構廠商ARM和英特爾最初的市場定位不同外,重要的是架構的天然屬性決定了誰在哪個市場更易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所謂術業有專攻。 反過頭來看前述的龍芯,先不說MIPS指令集早已經不是主流(當我們購買的時候就已如此),僅從發展策略,即以一個架構“通吃”本身就是策略上的失誤。當然,我們并非否定這種“通吃”的可行性,但從當下ARM要進入x86統治的強調計算能力的服務器市場和英特爾虧損了百億美元進軍強調低功耗的移動市場均斬獲甚微看,除了很高的技術門檻外,就是生態系統(合作伙伴支持、應用等)的阻礙。很顯然,龍芯在上述兩個方面遠不如兩個架構的領導廠商。既然人家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多年,均未能做到“通吃”,龍芯的底氣何來? 其實就在龍芯好高騖遠、閉門造車時,中國的芯片產業也不乏成功者,例如華為的海思。有關海思成功的報道已有很多,在此不再贅述。但我們認為其之所以目前在市場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就在于其市場化的運作。其實當初海思首次用在自家手機上時也遭到了業內的詬病,但就是這種因市場化而遭遇的詬病,讓海思得以不斷發現問題并及時修正。當然我們在此說的市場化,絕非是那種簡單地利用國家的相關政策“強買強賣”的市場化,而是以真正實際的產品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中。相比之下,龍芯的市場化或者說通過真正市場化的試錯,做得遠遠不夠。 除海思外,本土芯片廠商瑞芯微與英特爾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在日前舉辦的IDF2015上宣布,其面向入門級和高性價比平板電腦、可通話平板和智能手機市場的4核移動系統芯片(SoC)——英特爾凌動x3-C3230RK,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出貨。而國內IT廠商華勝天成去年與IBM公司達成合作,前者將消化和吸收IBM公司的Power芯片技術,研發高端服務器產品,日前其利用Power授權的首款芯片已經面世,并用于相關服務器產品上。相比之下,前后經歷10年,獲得國家至少10億元支持的龍芯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像樣的產品走向市場。這之中,不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以及孤獨求敗的心態是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龍芯今日遭到的質疑,與其最初的技術和市場定位及后來的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如果未來龍芯還不做出適應技術和市場發展趨勢的改變,也許中國“芯”的重任會由其他相關廠商取代,如果是這樣,國家又憑什么把資源浪費在一個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企業和產品上呢。 來源: 通信世界 |
“龍芯”給人的感覺,始終像是一個政府行為。也許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英特爾也是這樣運作的,我想誰也不知道電腦的CPU有個生產廠家叫英特爾。 |
龍芯的架構確實是存在應用上的問題。不如推廣神威處理器,兼容ARM v8指令集至少可以運行安卓操作系統和Linux操作系統,以及Windows 8以上的操作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