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日報 一塊約14平方毫米的小小硅片上,密布著幾千萬扇“門”,“門”與“門”相互作用,驅動存儲器正常運轉——這就是固態硬盤的核心芯片。 今天,固態硬盤核心芯片項目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產業化基地華瀾微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專家鑒定。固態硬盤采用類似于USB盤的數碼存儲技術,但是,它具有國際標準的高速SATA接口,電路規模和技術難度都比USB盤大很多。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小芯片,這可標志著固態硬盤第一次有了中國制作的“芯”,我國硬盤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第一次掌握了產業化制造新一代計算機硬盤的核心技術。 在我們的常規印象中,常用的硬盤體積大,還要輕放輕拿,不能震動,這是傳統的機械硬盤,目前已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替代它的就是半導體固態硬盤。 數字存儲領域受益于半導體存儲技術的迅猛發展,從本世紀初開始了一場根本性的產業變革,幾乎在一夜之間,數字存儲卡(SD/MMC卡)讓具有百年歷史的化學感光膠卷退出了歷史舞臺,成就了電子書籍的快速發展,U盤讓一向風靡的PC軟驅和軟盤進入了博物館,而全新的固態電子硬盤(SSD)技術,即將引發一次更大的產業革命,必將快速終結傳統機械硬盤的歷史使命。 “固態硬盤體積小,速度快,可以促進筆記本、iPad、工業設備等數碼產品加速輕薄化,而且抗震性強,有斷電保護,不會損壞數據,與傳統機械硬盤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可以說,固態硬盤將毫無懸念地戰勝傳統硬盤。”從事半導體研究半個多世紀的“華瀾微”首席科學家鄧先燦拿著一臺iPad說,“這里面用的就是固態硬盤,是美國制造的,現在我們中國終于有了完全自己研發的固態硬盤核心芯片。” 這個自主研發的過程足足走了十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中心和華瀾微科技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課題組,以駱建軍博士為技術帶頭人,在鄧先燦教授指導下,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并實現了固態硬盤芯片的產業化應用。 “我們的飛機、導彈、坦克等必須要有高可靠性的硬盤作為計算機核心部件,但由于以前沒有自主研發的固態硬盤,因此一直受制于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研究中心主任、“華瀾微”總裁駱建軍博士說,現在國際上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能夠生產類似固態硬盤芯片,我們自主研發的芯片比國外的便宜,主要性能已經可以和國外同類產品相當,產品銷到了美國,國內也有了10多家客戶,產品已應用于很多事關國計民生的設備制造中。 如果根據工信部2012年11月公布的統計數據來計算,我國僅在計算機和服務器以及微型計算機上的產量已達31445.9萬臺,假如這些設備全部采用固態硬盤,且全部采用我們自主研發的芯片取代國外的控制芯片,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省超過100億元人民幣。2012年,全球固態硬盤出貨量已經接近1.2億顆水平,且正在以每年超過30%以上的增長率在增長。 這塊芯片又是怎么構成的?駱建軍解釋說,里面有數千萬個元器件,相當于把一根頭發絲撕成2000根那么微小,用這些來連接起一個硬盤“王國”,而且要與不同的電腦兼容。 “這是從構思、設計、驗證、加工、測試、生產、應用……地地道道自主產權的‘中國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集團創始人之一倪光南是本次鑒定委員會主任,他在鑒定意見上寫道:“芯片采用國內110納米工藝,實現了千萬門級的大規模集成系統單芯片,是我國在固態硬盤控制芯片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 目前,該項目成果已經獲得授權發明專利9項和集成電路布圖專有權一項,接下來,還將推出更多系列芯片,以應用于不同類型的電腦、服務器以及各種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