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0端口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結構圖見下圖: 由上圖可見,P0端口由鎖存器、輸入緩沖器、切換開關、一個與非門、一個與門及場效應管驅動電路構成。再看圖的右邊,標號為P0.X引腳的圖標,也就是說P0.X引腳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個與上圖相同的電路組成。 下面,我們先就組成P0口的每個單元部份跟大家介紹一下: 先看輸入緩沖器:在P0口中,有兩個三態的緩沖器,在學數字電路時,我們已知道,三態門有三個狀態,即在其的輸出端可以是高電平、低電平,同時還有一種就是高阻狀態(或稱為禁止狀態),大家看上圖,上面一個是讀鎖存器的緩沖器,也就是說,要讀取D鎖存器輸出端Q的數據,那就得使讀鎖存器的這個緩沖器的三態控制端(上圖中標號為‘讀鎖存器’端)有效。下面一個是讀引腳的緩沖器,要讀取P0.X引腳上的數據,也要使標號為‘讀引腳’的這個三態緩沖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腳上的數據才會傳輸到我們單片機的內部數據總線上。 D鎖存器:構成一個鎖存器,通常要用一個時序電路,時序的單元電路在學數字電路時我們已知道,一個觸發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進制數(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單片機的32根I/O口線中都是用一個D觸發器來構成鎖存器的。大家看上圖中的D鎖存器,D端是數據輸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時序控制信號輸入端),Q是輸出端,Q非是反向輸出端。 對于D觸發器來講,當D輸入端有一個輸入信號,如果這時控制端CP沒有信號(也就是時序脈沖沒有到來),這時輸入端D的數據是無法傳輸到輸出端Q及反向輸出端Q非的。如果時序控制端CP的時序脈沖一旦到了,這時D端輸入的數據就會傳輸到Q及Q非端。數據傳送過來后,當CP時序控制端的時序信號消失了,這時,輸出端還會保持著上次輸入端D的數據(即把上次的數據鎖存起來了)。如果下一個時序控制脈沖信號來了,這時D端的數據才再次傳送到Q端,從而改變Q端的狀態。 多路開關:在51單片機中,當內部的存儲器夠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擴展存儲器時,這里講的存儲器包括數據存儲器及程序存儲器)時,P0口可以作為通用的輸入輸出端口(即I/O)使用,對于8031(內部沒有ROM)的單片機或者編寫的程序超過了單片機內部的存儲器容量,需要外擴存儲器時,P0口就作為‘地址/數據’總線使用。那么這個多路選擇開關就是用于選擇是做為普通I/O口使用還是作為‘數據/地址’總線使用的選擇開關了。大家看上圖,當多路開關與下面接通時,P0口是作為普通的I/O口使用的,當多路開關是與上面接通時,P0口是作為‘地址/數據’總線使用的。 輸出驅動部份:從上圖中我們已看出,P0口的輸出是由兩個MOS管組成的推拉式結構,也就是說,這兩個MOS管一次只能導通一個,當V1導通時,V2就截止,當V2導通時,V1截止。 前面我們已將P0口的各單元部件進行了一個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P0口做為I/O口及地址/數據總線使用時的具體工作過程。 1、作為I/O端口使用時的工作原理 P0口作為I/O端口使用時,多路開關的控制信號為0(低電平),看上圖中的線線部份,多路開關的控制信號同時與與門的一個輸入端是相接的,我們知道與門的邏輯特點是“全1出1,有0出0”那么控制信號是0的話,這時與門輸出的也是一個0(低電平),與讓的輸出是0,V1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開關的控制信號是0(低電平)時,多路開關是與鎖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為I/O口線使用)。 P0口用作I/O口線,其由數據總線向引腳輸出(即輸出狀態Output)的工作過程:當寫鎖存器信號CP 有效,數據總線的信號→鎖存器的輸入端D→鎖存器的反向輸出Q非端→多路開關→V2管的柵極→V2的漏極到輸出端P0.X。前面我們已講了,當多路開關的控制信號為低電平0時,與門輸出為低電平,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為輸出口時,P0是漏極開路輸出,類似于OC門,當驅動上接電流負載時,需要外接上拉電阻。 下圖就是由內部數據總線向P0口輸出數據的流程圖(紅色箭頭)。 P0口用作I/O口線,其由引腳向內部數據總線輸入(即輸入狀態Input)的工作過程: 數據輸入時(讀P0口)有兩種情況 1、讀引腳 讀芯片引腳上的數據,讀引腳數時,讀引腳緩沖器打開(即三態緩沖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過內部數據總線輸入,請看下圖(紅色簡頭)。 2、讀鎖存器 通過打開讀鎖存器三態緩沖器讀取鎖存器輸出端Q的狀態,請看下圖(紅色箭頭): 在輸入狀態下,從鎖存器和從引腳上讀來的信號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例如,當從內部總線輸出低電平后,鎖存器Q=0,Q非=1,場效應管T2開通,端口線呈低電平狀態。此時無論端口線上外接的信號是低電乎還是高電平,從引腳讀入單片機的信號都是低電平,因而不能正確地讀入端口引腳上的信號。又如,當從內部總線輸出高電平后,鎖存器Q=1,Q非=0,場效應管T2截止。如外接引腳信號為低電平,從引腳上讀入的信號就與從鎖存器讀入的信號不同。為此,8031單片機在對端口P0一P3的輸入操作上,有如下約定:為此,8051單片機在對端口P0一P3的輸入操作上,有如下約定:凡屬于讀-修改-寫方式的指令,從鎖存器讀入信號,其它指令則從端口引腳線上讀入信號。 讀-修改-寫指令的特點是,從端口輸入(讀)信號,在單片機內加以運算(修改)后,再輸出(寫)到該端口上。下面是幾條讀--修改-寫指令的例子。 ANL P0,#立即數0→立即數P0 ORL P0,A 0→AP0 INC P1 1+1→P1 DEC P3 3-1→P3 CPL P2 2→P2 這樣安排的原因在于讀-修改-寫指令需要得到端口原輸出的狀態,修改后再輸出,讀鎖存器而不是讀引腳,可以避免因外部電路的原因而使原端口的狀態被讀錯。 P0端口是8031單片機的總線口,分時出現數據D7一D0、低8位地址A7一AO,以及三態,用來接口存儲器、外部電路與外部設備。P0端口是使用最廣泛的I/O端口。 2、作為地址/數據復用口使用時的工作原理 在訪問外部存儲器時P0口作為地址/數據復用口使用。 這時多路開關‘控制’信號為‘1’,‘與門’解鎖,‘與門’輸出信號電平由“地址/數據”線信號決定;多路開關與反相器的輸出端相連,地址信號經“地址/數據”線→反相器→V2場效應管柵極→V2漏極輸出。 例如:控制信號為1,地址信號為“0”時,與門輸出低電平,V1管截止;反相器輸出高電平,V2管導通,輸出引腳的地址信號為低電平。請看下圖(蘭色字體為電平): 反之,控制信號為“1”、地址信號為“1”,“與門”輸出為高電平,V1管導通;反相器輸出低電平,V2管截止,輸出引腳的地址信號為高電平。請看下圖(蘭色字體為電平): 可見,在輸出“地址/數據”信息時,V1、V2管是交替導通的,負載能力很強,可以直接與外設存儲器相連,無須增加總線驅動器。 P0口又作為數據總線使用。在訪問外部程序存儲器時,P0口輸出低8位地址信息后,將變為數據總線,以便讀指令碼(輸入)。 在取指令期間,“控制”信號為“0”,V1管截止,多路開關也跟著轉向鎖存器反相輸出端Q非;CPU自動將0FFH(11111111,即向D鎖存器寫入一個高電平‘1’)寫入P0口鎖存器,使V2管截止,在讀引腳信號控制下,通過讀引腳三態門電路將指令碼讀到內部總線。請看下圖 如果該指令是輸出數據,如MOVX @DPTR,A(將累加器的內容通過P0口數據總線傳送到外部RAM中),則多路開關“控制”信號為‘1’,“與門”解鎖,與輸出地址信號的工作流程類似,數據據由“地址/數據”線→反相器→V2場效應管柵極→V2漏極輸出。 如果該指令是輸入數據(讀外部數據存儲器或程序存儲器),如MOVX A,@DPTR(將外部RAM某一存儲單元內容通過P0口數據總線輸入到累加器A中),則輸入的數據仍通過讀引腳三態緩沖器到內部總線,其過程類似于上圖中的讀取指令碼流程圖。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當P0作為地址/數據總線使用時,在讀指令碼或輸入數據前,CPU自動向P0口鎖存器寫入0FFH,破壞了P0口原來的狀態。因此,不能再作為通用的I/O端口。大家以后在系統設計時務必注意,即程序中不能再含有以P0口作為操作數(包含源操作數和目的操作數)的指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