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憶輕狂 2014發生了很多事情,無論是我個人的職業規劃還是整個電子行業的進展,就好像飛機的事故一樣,總是在一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一個新的“災難”又發生,而舊的事件一直又未結案,眾說紛紜。 渾渾噩噩,自我安慰是休整整一年的時間,除了拿了駕照似乎沒有任何的成果,順便發現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走到了別人的后面,成為跟風大軍的一員,也不太情愿的發現如果做一個沒有話語權的小人物是很無奈的事情。再加上家里最令人頭疼的小家伙的成長需求,于是又回到了工作的第一個城市。 2014整個業界非常火熱,錘子手機出的很晚,但賣得很火;手機行業大打口水仗,情懷滿天飛,很多企業開始拿小米開刀,甚至包括我一直很喜歡的董阿姨;高通終于撐不住了;*6出來了,一大一小,大家開始擔心7出來后沒*賣了怎么辦;智能穿戴市場遠沒有達到預期;電動車沒賣火卻先開始澆冷水了………… 一、經濟危機將再次降臨,不超過3年 我在14年幾乎和每個人都這么說,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就好像我告訴大家長遠來看房價不可能跌一樣。很多人期望經濟是美好的,但是其實是殘酷的,因為資本是逐利的。比如今年養牛的人都虧損,越來越少,同時大量進口巴西牛肉;牛奶賣不出去都倒掉了,我們卻喝著高價的進口牛奶。原因就是資本市場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我在上一公司工作的時候,就發現公司的采購非常厲害,砍價很低,從領導層來看可能是非常省錢的,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是不當的。而這個月初幾家手機零部件代加工企業的破產正驗證了這個規律。 舉個大家日常的例子,大家買到的西瓜都是催熟的,買到的香蕉都是生的,價格高不好吃,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壞幣驅逐好幣”,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是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熟的西瓜、香蕉無法運輸,銷售時間短,而生的西瓜香蕉采購價格低,易儲存和運輸,賣價和自然熟的又差不多,中間的差價就很大,就更賺錢,所以商人都喜歡買賣生西瓜。 而在電子行業同樣如此,全行業也是如此。例如中關村的破產其直接原因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知名度高,店大欺客柜臺租金就高,但是人群消費能力有限,商家利潤低,于是就買賣假、賊等產品,欺蒙顧客,導致信譽縮水,整個中關村最終破產。 而一個企業同樣如此,為了更高的利潤,會主動選用低廉的配件或者更換供應商來降本,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不說,供應商收入也縮水,要么以次充好要么破產。供應商破產后直接切換別的供應商就很有難度,資金如果跟著出問題,就會跟隨著破產。 所以過分的壓迫供應商的利潤對自己都是很危險的,很多高層看不到這一點,實際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高設計能力、整合供應鏈。設計的產品生產成本低、故障率低、通用性高;整個供應鏈健康有序,才是一個企業利益穩定的重要因素。 而現實是殘酷的,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很多原材料廠家倒閉,國家扶持經濟的時候原材料價格暴漲,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原材料廠家蜂擁出現,供求平衡打破導致原材料價格一路下跌,原材料廠家面臨再次洗牌,整個經濟體系再次破產的日期越來越近了。再加上各個企業最利益的追求、負擔等眾多因素,可以說經濟危機萌芽已現,2015年將會出現更多的業內知名企業破產的消息,危機進一步擴大。 二、穿戴設備市場仍然無法打開 很多專家在熱捧穿戴市場,很多企業也在追,新的穿戴產品層出不窮,但是卻基本上都差不多。對現在的市場狀態,我用當時我對深圳一個設計學校的學生說的一句話來回答:你們根本沒有弄清楚自己要設計的是什么東西。他們在地鐵里發傳單問大家對穿戴設備的看法,本意是想設計一個老年用的設備,其中幾題是你會給老人使用么,你期望有什么功能,你能接受價格多少~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用不用看你功能,嫌不嫌貴也在于你的功能。如果只是一個血壓計、時間、定位等簡單功能,幾百塊錢差不多了;如果能集成心率報警、摔倒報警,一兩千也可以;如果能進一步生理功能分析、健康預測、康復建議提醒等,再翻一倍也無不可;但如果很笨重、或者操作復雜、必須操作電腦等有技術能力需求,心理價格又會打折。 價格不光和功能掛鉤,還和使用需求掛鉤;功能和使用需求并不對等,要看廠家能不能準確把握。比如普通注射器,一元一個我也不買,而對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那么無針頭注射器3000一個也不貴了。功能一樣,需求不同。 現在的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我認為還沒有找到消費的痛點,尚不會出現蘋果手機那樣割了*還要咬牙切齒去買的產品。重述我前篇文章中的觀點,仍然是小眾產品。 而且我認為,如果手環沒有實現運動發電(不斷電),IP67以上的防護能力,就不會真正的推廣起來。穿戴設備比手機使用條件更苛刻,需要更好地防護能力和更簡單的操作方案。簡單地說,你不會拿著手機洗澡,但很可能帶著手表洗澡;愿意每天給手機插上充電器,但不見得就喜歡每天脫下手表充電。所以,從性能上看這兩點是我認為最關鍵的了。 三、移動設備亂戰,但結局明晰 2014不光移動設備廠商混戰,更令人關注的是董阿姨和雷軍的約戰,以及后續把全國大部分主流商家都牽扯進來的口水戰。 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就是華為Mate7火了。不久前我剛發的文章中就指出,國產手機如果想戰勝蘋果,不光要產品線齊全,高低檔都有,更要有一個標志性的產品。一開始P6出來的時候我就感覺有希望,但是不夠旗艦不夠大膽不夠醒目,而Mate7已經足夠承擔起旗艦的角色,除了產能不足、前期宣傳噱頭不足以外,可以說已經不輸于國際品牌。在香港鴨寮街中觀察,這款手機也是非常受歡迎,即便四周都在叫賣紅米(沒想到的就是在這紅米會火過米4)。 從這一點來說,華為第一仗已經贏了,如果能夠維持下去,華為仍將是扛大梁的中國手機廠商。即便我買的第一個pad就是華為的,用了1年觸摸屏就壞了讓我很生氣,但是客觀的說現在的手機廠商中,無論從技術積累、資金、研發水平,無出其右,希望未來更好。其實說起來聯想的實力應該也很好的,但是可能偏重于PC業務,聯想手機一直在主流之外,甚是可惜。 而相比較小米口水戰越來越厲害,感覺越來越不務正業,米4感覺差強人意,不是那么耀眼,而此時努比亞都搞出“可以拍星星的手機”這樣不咋會使用但感覺很高大上的功能。小米在平庸了的同時,一方面涉足新的行業,比如凈化器、視頻盒子、裝修……,不知道以后會不會出現小米汽車、小米房子;另一方面,和很多公司開始“戰爭”,不是被起訴,就是口水戰爭,如果想真的成為消費電子的領軍企業,還有相當長的路需要走。 我一直挺喜歡格力這個企業,居然這次口出狂言“分分鐘”,參照以前很多公司的“分分鐘”,往往是做不到的。雖然很不喜歡行業內的“流氓”企業,但是客觀的講,這樣的企業存在雖然有惡意競爭的嫌疑,但是卻給消費者帶來更廉價更實用的產品,比如騰訊、360、美的、小米……其實說流氓,業內誰也跑不掉,但是無論如何,產品質量必須可靠,單就這方面支持格力。 四、電視市場萎縮,投影、眼鏡式設備開始增長 網易科技上說電視轉變為智能電視,新的時代來臨,但是電視無非就是一個顯示終端,智能可以是任意一個驅動。 電視早于手機進入高清屏幕時代,但是進入4k時間卻基本差不多,說明電視的發展速度是要落后于手持設備,而且電視分辨率增加價格增加,是個很不利的因素。家庭用戶買了電視幾年的時間都不會換,但是電視更新換代又很快,用戶就會發現自己的電視很快就被淘汰了。對于電視來說最貴的部件就是屏幕,無法升級更換,發現電視落后以后要么等,要么扔。 而此時正是投影設備彎道超車的好時機!投影設備先天優勢是幅面大,先天劣勢是分辨率低,但是投影設備價格最貴的是驅動和背光!也就是說,借助于現在手持設備的液晶屏技術,來實現更高分辨率的投影,價格增幅不大,而且易維護和升級,同樣可以實現智能化。未必不是一個好思路。 而眼鏡式顯示設備是必然要火!10年前這類產品就出現,但是缺乏很好的技術和市場,但是現在時機來了。技術上來說,視網膜屏幕、高清驅動等已經實現;時機上來說,高清電影、3D、游戲等行業需求更方便更直觀更清晰幅面更大的顯示設備,在不斷放大屏幕、開發裸眼3D技術的同時,眼鏡式顯示設備則有著幅面大、3D效果、價格便宜的先天優勢!綜上所述,時機正好,技術沒有難題,用戶有需求,自然會火。而隨著人們對于虛擬現實的需求,未來眼鏡式顯示設備必然會是主流。 但是目前眼鏡式顯示設備有點走入歧途,就是把它做成了一個播放終端而不是顯示終端,往往是獨立的插卡播放電影的播放器,由于待機時間、解碼能力等限制,并不理想;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和智能終端等結合,利用HDMI/WIFI等相連,僅僅作為一個顯示設備,更利于擴展應用環境,尤其是在3D游戲——個人動作射擊類游戲中。 有了3D眼鏡,你還需要3D的電視機么? 五、單人電動交通工具開始盛行,電動汽車仍然不溫不火 深圳禁止電動滑板、電動獨輪車上路,因為安全問題。因為這類產品對操縱技術有要求,需要長時間學習,而且容易傾倒,尤其是在國內把本來用于內部巡邏使用的低速產品應用于個人上下班的高速場合中,是很不安全也很不負責任的。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上班一族之所以很中意這類產品,就是因為使用方便,易攜帶,可以輕松帶上地鐵等公共交通,而如果是自行車等折疊后體積較大的交通工具地鐵已經不給上了。 除了偏遠地區道路開闊,電動車會很方便,而且超規格發展,兼顧帶人帶貨等需求。但是對于多數上班族而言,需求的卻是小而輕巧、續航能力10km左右的簡易交通工具,主要用于下車之后幾公里的距離內取代11路。 相比較上兩種交通工具而言,電動滑板車由于帶有手柄來控制方向安全性有所提升,再或者加個座椅的跨界產品,這些產品都已經存在,特點就是單人、體積小、重量輕,但是沒有像電動獨輪車那么獨特、耀眼。不過隨著政府禁止電動獨輪車上路以后,這些產品應該就會嶄露頭角,成為主流市場。 其實市場火不火還是要看有沒有需求,方不方便。此前很多城市把電動車和摩托車一起禁止,但是現在雖然沒有明確開放,但是都默認電動車的存在,因為大眾有實際合理的需求。 而對于電動汽車來說,我仍然堅持3年前我的觀點,那就是仍然市場不明朗,即便在深圳這樣補貼力度非常大的城市,現在全國一年的純電動車銷售數量總和仍然不能達到一個普通汽車月銷售能力,這就說明其還是沒有被眾接受,不過也同時說明潛力巨大。 雖然有著眾多的優勢,但是價格和使用的易用性仍然不理想,尤其是在配套,所以我覺得純電動汽車市場還需要繼續開發。 但是我始料未及的是純電動大巴的火熱。雖然載客量明顯減少,但是能耗減少是非常可觀的,而且純電動大巴針對大型運輸公司,充電樁等很容易建立和維護,有著足夠的時間充電,再加上政府形象工程需求。 但是在新能源市場我認為混合動力,尤其是油電混合,將會是下一段時間一個比較受歡迎的過渡產品,可以相信最終會過渡到純電動市場,但是目前混合動力會是大家易于接受且使用起來很方便的。 而關于電動汽車并不環保的理念,我覺得這個爭論沒啥意義,以中國火力發電為主不環保來證明純電動汽車不環保是謬論,就好像你吃壞了肚子能不能證明你這個人變質了?顯然結論很荒謬。不環保是火力發電,既然知道問題在這里,就應該推行更環保節能的能源結構,例如號召企業自建太陽能發電站。而不應該把電動車這個未來必然是主流的產品扼殺掉,這豈不就是不倒洗澡水先把孩子扔了么? 六、個人存儲市場萎縮,公共存儲市場激增 目前消費者已經脫離對于大容量硬盤的依賴,但是在企業、運營商等方面,存儲市場卻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云存儲的優勢,高速網絡的普及,這些變化將以進一步明顯。 隨著SSD硬盤的價格下降,128/256G左右的硬盤會成為主流,當然不排除過幾年500G SSD硬盤的普及,但是對于普通的機械硬盤來說,市場在急劇萎縮,所以轉型是必須的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家對于數據的需求已經超過硬盤發展的速度,例如一部高清電影最少要4G,甚至有20G~80G的,這些對于個人存儲壓力很大,但是如果放在云端就很輕松了,個人電腦只要放一些常用的資源就可以。那么大家就不會繼續追求更高的存儲容量,而轉為接受價格差不多速度更快的小容量SSD硬盤。 云存儲優勢在于可以統一管理數據,省去重復的數據占用的空間,但是云存儲數據的激增會導致對存儲容量幾何級數的增長,已經有人預測未來幾年存儲空間將會耗光,這是必然的事情,除非有著科技的飛躍。 但是目前云存儲仍然有著不小的問題,畢竟和實際本地存儲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讀取數據就有異常了,例如電影字幕選取,需要運營商提供更可靠更實用的客戶端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