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看了陳大《技術圈》以后的一些想法。很多事情憑記憶亂寫,不考證了。 先說說為什么這些年我們進步這么快,以至于很多人覺得技術就是一層窗戶紙,聊聊就破關了。先別自夸中國人聰明勤勞勇敢,有點“貪天之功為己有”了。主要原因是大大小小的開發商絞盡腦汁把東西做的好用,好開發,好集成。做芯片的,接口,Datasheet,開發工具,示范電路板,乃至各種應用的解決方案,都給你準備的好好的。以前設計ASIC還得經驗,懂電路設計,懂制程。現在都用FPGA了,會VHDL編程就差不多了。賣軟件的,IDE,API, 硬把編程從九十年代受人尊重的技術工種(絕對比八級鉗工地位高)搞成了IT民工(比建筑工高點兒有限,有不如裝修工的趨勢,當然大拿除外)。 不是說開發商(怎么這么別扭,好好一個開發商的名聲被那幫搞地產的毀了)如何好心,商業使然。對Intel,TI來說,他對Dell, 對聯想 ,對山寨基本一視同仁(我說基本啊,你要找上門去要10片,那待遇跟人家聯想要1000萬片肯定是不一樣)。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他東西做的越好用,用的人就越多。三十年下來,IT就越來越好用了。你光看現在,“這么簡單的東西,憑什么以前賣那么貴,肯定是西方人巧取豪奪。幸虧我們聰明,會做了,你看,便宜了吧。”不是那么回事。九十年代,一臺IBM的筆記本要賣8萬人民幣,自有市場的道理。現在這個價怎么回事?有Intel/AMD的芯片,Nvidia/ATI的GPU,日韓的液晶/內存,美國的硬盤,臺灣的OEM, 中國的基地。每年多少billion的研發生產砸下去。要說中國的技術圈貢獻多少,好像有點無以言勇的意思。說西方人坑蒙拐騙,巧取豪奪,就沒意思了。這電子產品又不是房子,不買就結不了婚,買差了小孩上不了好學校。要說巧取豪奪,天朝房產認了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很多網友指出了,實際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差距越來越大。其實并不奇怪。有人說了,“什么是核心技術?中國人掌握了就不是核心技術了。就賣成白菜價了。”這未免有點自欺欺人 了。中國人早就掌握蓋房子的技術了,蓋摩天大樓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怎么沒見房子賣白菜價?商家都追求利潤最大化,能賣人參價不會賣蘿卜價。Intel/蘋果/微軟拿這么多利潤,不是美軍逼你買的,也不是好萊塢騙你買的。美國人要那么有本事,通用也不會破產了。你要看看這幾家是怎么打總體戰的,每年砸多少錢多少人在研發上,做多少廣告,搞多少University relations, 每年怎么在大會小會上交流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研發上投入沒人家多,技術上還想和人家差距越來越小? 我們總有個偷懶的借口,就是西方的技術封鎖。確實,做不過Intel, 還可以說制造設備買不到。(其實SMIC什么沒有?)可微軟和Oracle呢?這么多聰明人,有沒有揭竿而起的?華為中興在通信行業搞起來了。通用軟件行業卻起不來。不是說大家苯,或是沒志氣。每行不一樣,不做有不做的道理。 以史為鑒,先看看Intel吧。想當年,Intel賣CPU給IBM, DEC, Compaq的時候,那叫一個地位低下。 謝各位捧場了。還是那句話,拜一拜,不見外,禮多人不怪。 八十年代,Apple用的還是6502微處理器(誰做的都不記得了)。IBM推出PC, 用了Intel的8086/8088,大賣。幾家公司隨即跟上。可是大伙兒買Intel微處理器的時候,都有一條件。就是Intel必須把設計和授權給另一家公司,讓那家公司也能做同樣的CPU。要擱現在,實在匪夷所思。可那時,是業界慣例,Intel也不敢不從。 為什么?芯片可是精細東西,出一個defect就不能用了,沒什么修修補補湊或用的可能。就算一個芯片1平方厘米,一個Killer defect是1平方微米。那就是100,000,000個點可能出問題。出一個芯片,要十幾道工藝。即使每一道成品率是95%,12道下來成品也就是50% 了。可想而知,整個機器和材料的要求有多高。 所以,那時成品率是很低的。微處理器廠家供不上貨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計算機廠商都要求有備份,天經地義。 八十年代計算機廠商那是牛氣沖天,利潤滾滾。哪跟現在一樣,前年不如賣豬肉的,今年不如賣辣椒的。在中關村倒過機器的同志都有印象,不贅述。 另外,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全面挑戰美國的鼎盛時期。日本的DRAM打得Intel丟盔卸甲。那時DRAM是主要利潤來源,CPU只能算niche market。而且日本人也有CPU,NEC/東芝/日立都做的不錯。 可想而知,Intel基本上只剩下韜光養晦的份了。 好萊塢大片真不是亂拍的。有人挺身而出了。大名鼎鼎的總裁Grove上來就是三槍(據他老人家的回憶,想來是他得意之筆): 第一,放棄DRAM,專做CPU。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深得主席真傳。 第二,從386開始(也許是486),老子不授權給別的微處理器廠商了,憑什么我的設計,要分你一半利?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成品率和產量有保證。老葛在制造上狠下功夫(怎么這么象新聞聯播?)。其中一點,要求全公司按時上班,刷卡。跟硅谷的文化背道而馳。老葛自己也說了,自己其實最不愿意早上班,可是---這話是我加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東西做的好就得靠discipline. 這成品率要提高,不是件容易事。一個新pattern,新工藝出來,那defect肯定是成千上萬。Yield engineer要找原因,和process engineer,vendor一起改進。最后把defect降為0。不是隨便聊聊能解決的。而且這里的設備,材料,藥品可以說大多不成熟,邊做還得邊改。大家CPU用多了,似乎覺得這東西沒什么了不起,砸錢就能做出來。其實哪那么容易。別的不說,這幾千個defect都要去掉,你從何入手?一批出來24個wafer,每個wafer上幾十個die。每個die上的defect都可能不一樣,如何歸類。隨便一個問題,都是幾個博士的心血。 古人說的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為艱。”白菜蘿卜,看著沒什么技術含量。你真去種就知道了,夠自己吃勉強,想多收點賣幾個錢,難。 Intel的通常做法是建一個pilot廠,一個產品的設計和流程定了。就原封不動的copy這個pilot廠。布局,設備,藥品,工作人數,都是原封不動。不是迷信,稍微改一點,出了問題誰知道怎么回事。現在中國買了英國德國的工廠,原封不動往回搬,那是有道理的。 當年做微處理器的多得很,AMD, Sun, HP, SGI, TI。2000年以前,科技人員地位還是比較高的。股票還是值錢的。大家見面還都喜歡聊技術,小道消息滿天飛。不像現在,見面就聊房子。有個哥們就透漏了,“HP肯定不行了, CPU成品率是個位數。Intel是30%。HP怎么賺錢?” 第三,Intel開始做廣告,Intel Inside。有不少人反對,"CPU是賣給計算機廠商的,又不是賣給消費者的。為什么要對消費者做廣告?"老葛力排眾議。現在,人家掌握定價權了。 當然,瓦罐不離井上破,大將難免陣前忘。接著沒多久Intel就出事了。 Intel賣486出盡了風頭,隱隱有王者之范。所以出Pentium的時候(中國人還是喜歡叫它586),也大肆宣揚,又是廣告,又是論壇,口號翻譯過來基本意思就是“奔騰的心”“走向新時代”。開高科技產品惡炒之先河。在這之前,這些東西什么人愛玩? Geek, nerd (類似現在宅男,但一般來說更有追求,而且自以為絕世而獨立)。MS也有樣學樣,推Win95的時候化幾個億惡炒,唯恐人家不來罵它。口號翻譯過來基本意思是,“咱們老百姓,今個兒要高興。” 可樂極生悲,否極泰來,人在江湖漂,哪能不喝高。忽然有人發現Pentium有bug, 算圓周率第多少位數字要出錯。一時風風雨雨,召回是難免的了。幸虧那時互聯網不發達,玩的都是nerd。找出586的錯,就算看了一個Drama,高興的很,不深究了。你看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的時候,每次都故意留幾個特明顯的錯,讓乾隆皇上審。皇上自然龍顏大悅。那時候玩家大概都是乾隆爺的脾氣。要擱現在,多半能把Intel砸成豐田。 不知如何,這事就蒙混過關了。連Intel都不知所以然。也就沒成為公關危機處理的什么典型案例。 再往后就簡單了。AMD時不時給添點堵,推出過幾款很不錯的CPU。Intel也出過不那么爭氣的產品,P4就因為功耗讓人罵的狗血噴頭。AMD也不容易,制造工藝不如Intel,就趁著DEC倒閉的機會把那幫設計Alpha,第一個64位芯片(及工作站),的牛人納入麾下。做出幾個CPU很好。AMD似乎還搶先一步推出64b的x86? 第一個雙核也是AMD的吧? IBM/Apple/Motorola的PowerPC叫好不叫座。大概是架不住Intel每年上千萬片的產量往下砸。最后風緊扯呼。 00年前后還有一家Transmeta (拼寫可能有誤,不負責), 想走低功耗,以軟件補硬件的路線,尤其針對剛剛興起的筆記本市場。當時有眾多大佬共襄盛舉。前兩年。。。哎,不提了。 IBM/AMD現在靠著Global Foundry 為陣地。TI早把CPU賣給了Cyrix,現在也不搞Fab了,生產靠臺積電和中芯國際。 這么多年的腥風血雨,剩下個Intel讓大家頂禮膜拜。是不是Intel錢特多,領導特英明,技術人員特聰明特勤奮,銷售特能扯?也許。但實際上,大家都差不多。Intel到現在沒一個諾貝爾獎,IBM和Bell Labs加起來有十幾個了吧?我的理解是,競爭加運氣。半導體工業從小到大,這么多公司在里面混,沒競爭力的早淘汰了。Intel的競爭力,也許只是開始它的產銷量比別人高。然后攤到每一個芯片上的成本就比別人低。他就有更多的錢投到研發和生產上去。他能比別人有更多的制造經驗。設備供應商也更愿意協助他。你要現在開一公司,找ASML買最新的光刻機,他肯定跟你說,“Intel剛訂20臺。你過兩年再來吧。” 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落后了差距會越來越大。 別的公司就沒戲了嗎?當然不是。AMD靠設計,ARM靠嵌入式。每一個活下來的公司都有他的技術優勢。而且可以肯定,他在研發上的投入不可能小。因為這是他活下來的原因,是本能。即使從小在動物園,馬戲團養的獅子老虎,沒見過捕獵。但如果眼前有快速閃過的東西,就會本能的撲咬,動作極快。上次在Las Vegas訓白老虎的那哥們被咬,好像就是因為不慎掉下來,老虎立刻就撲了。 美國公司并不是天生追求核心技術。你看可口可樂,毫無技術含量(劉翔的粉絲可別罵我),就靠一個百年秘方,還不敢改,試著改了一次群眾還不答應。當然人家marketing做的是好了。 但很多行業,對技術的追求就是對利潤的追求。IBM, Intel等等,當然要不遺余力了。以他們這么多年的經驗,當然能估計出R&D上投多少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潤。所以你想知道半導體該砸多少錢,看看這些龍頭老大的報表就知道了(把近10年的加起來,如果要補課)。當然,如果想繼續往上游走,還得看ASML, AMAT, KLA, TEL, …. 有件事在中國有些不可思議。Intel 基本是壟斷了,加上AMD,很容易搞個價格同盟(假如買通歐盟美國不告)。大伙兒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何必還按著摩爾定律,一代一代往下走。22納米以后有困難,還四核八核的往上做。花那么多錢,那么多人力,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中國有沒有哪個企業如此自覺自愿的為大家升級換代而嘔心瀝血? 好像聽見有人喊,“高鐵!”有理,這個我們等會再說。 換個思路。就算Intel想開發新的利潤來源。簡單的很。在灣區拍它幾個地王(不是這兩年呵),開發它幾個小區,5年翻一倍不過分吧。咱那么多暴利的,不都這么個路數么? Intel的管理層想過沒有我不知道。但估計他們要這么干,股價立馬一周內掉50%. 相比之下,中國多少企業,一講起來就是“以高科技,。。。。,文化傳媒,房地產為主的綜合大型企業集團”。你認為它會認真做研發么?幾億砸到地產上,兩年以后翻一倍,最差也保本。砸到研發上,能不能聽個響還不知道呢。如果你是老總,你會怎么選? 另外,Intel/IBM/MS這樣的公司,研發不僅是開發產品的手段,也是公司形象的保證。膽敢說削減R&D,立馬股價掉。所以再困難,都要咬著牙說增大R&D。當然這兩年其實他們不困難,坐擁幾百億現金,不知有什么鬼心腸。 也就是說,從研發來說,中國企業和西方這些百戰余生的的大小公司比起來,就是業余選手和職業選手的較量。不要說投入不一樣,連motivation都不一樣。所以,“求仁得仁”。 當然,我們也有外國人拍馬都趕不上的領域。“就算他們苦苦哀求找咱們要,還得看他表現好才行。” 假如國家想投資,建立先進的半導體工業。該做些什么?半導體工業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產業,有什么要素?業界共識,其成功主要依賴三個要素: 1.精密制造設備 2.精密檢測設備(metrology),精度相當于要能在地球上找出一個足球來。 3.計算機輔助設計。 就說制造設備里面比較貴的光刻機。比如說,機械穩定度,掃描速度要相應的機械工程師 來做。專門負責穩定度的組可能覺得沒什么特別難的,要求是苛刻了點,多加反饋和補償么。做鏡頭的要求近乎無像差。做設計的工程師可能覺得也沒什么特別難的,鏡頭是大了點兒,光線跟蹤再多一些么。磨鏡頭要特殊的玻璃,做玻璃的公司要多做試驗了。把部件一個個分解開,再具體到設計,材料和加工。到底下工程師那里都不算特別難。也就是說,以這些人幾十年的經驗,做出來確實有挑戰性,但不需要什么天才的突破。當然,突破肯定有,秘訣也有。這么多公司和個人,就是隨著行業發展而積累壯大的。大伙盤根錯節,復雜度接近我國的上層建筑。你試著分解一下這個機器就可以發現,這個產業是沒法“計劃”的,涉及的公司和人太多。套用馬克思的話說,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事實也是如此,誰不想獨吞,可半導體產業鏈是遍布全球,誰也不能獨大,誰也離不了誰。多少年前,日本一化工廠爆炸,全球DRAM都暴漲。 大家喜歡說,中國企業缺少核心技術,高價買原料和關鍵器件,低價賣產品,利潤率低,所以人民群眾日子不好過。所以要對Intel/IBM/MS/Apple/Boeing/CAT/GE取而代之。仔細想想這話有問題。替Intel想想,他的設備是別人提供的,建個Fab賊貴,幾年前就要20億美元了吧?賣CPU又不能貴。貴了大伙不升級了,悶死丫的。他是不是該自力更生,開發核心技術,把ASML/TEL/AMAT/KLA撈的錢拿回來? 現在Fab貴的如此離譜,以至業內笑談,“將來全世界只要3個Fab。一個Intel的作CPU, 一個三星作內存,一個臺積電做代工。” 當然,誰都想往產業上游走。江湖傳言,往上游走一級,人均利潤加10倍。就是說,Intel的人均利潤是Dell/HP/聯想等等平均下來的10倍;ASML/KLA/AMAT的利潤又是Intel 的10倍。10年前的傳言呵,概不負責。 問題是,產業上游,顧名思義,就是你越早加入越好。和行業一起成長。這樣早早進入正反饋(不行也早早淘汰)。70年代喬布斯可以在車庫里裝個蘋果機賣出1億美元市值,八十年代聯想可以在中關村攢機搞原始積累。你現在能不能再造出聯想這樣的公司都難說,還想上來就滅了Intel? 從商業角度來說,非那勁干么? 真想大賺外國人的錢,改善我國人民生活,最直接的道路就是投新興產業。如上分析,新產業小,風險大,沒標準,更談不上技術封鎖。你進去了就是上游。干不干?現在不干,就不要20年后抱怨沒核心技術,沒高利潤。 比如說,電視/顯示器。比較熱乎的有兩個:OLED (有機發光二極管)和3D。OLED是Sony和三星視為決戰的領域。3D, 實現方案有十幾個,美國/歐洲/日本十幾家公司在做。順便插一句,我不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認為西方國家人懶,無能,純靠剝削第三世界/兜售劣質金融產品/包裝毫無難度的高科技為生。你看看做3D的這十幾家大小公司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他們沒什么政府背景,方案都很有想象力,產品都出來了。甚至有美國空軍的訂單。他們能用的所有器件國內都有。事實面前,talk is cheap. 我想韓國日本足球隊肯定不會操心論證中國隊怎么不如他們,有那時間,人肯定是研究怎么跟別人(不含國足)踢。 要說這個產業能不能發展起來?我不知道。變數多得很。國內企業做不做?你做了,賭對了,以后就有核心技術和高利潤;賭錯了,就當攢RP了。反正比羨慕Intel/MS/Apple靠譜。 還有美國人鼓勵的私人航天,那家公司是不是叫Space X? 有點萊特兄弟的意思。恐怕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他們。反正我是不看好。但不要忘了,萊特造飛機的時候,汽車肯定是遠遠更為現實的工具。萬一他們成了,就是第二個波音。你不做,就只能繼續研究運十。 八十年代總喜歡說,“新技術革命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就是這個理,投入新產業,認賭服輸。出頭了就有核心技術了。你說,“現在科技進步近乎停滯,。。。”那你已經出局了。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鼓勵不鼓勵大家投入新產業?我的感覺有些悲觀,因為我們國家每個人的時間成本實在是高。 |
寫的好啊 |
深刻! |
震精! |
只有傻F才會認為基國的技術已經超英趕美了,靠! 實際上,連韓、臺甚至東南亞的很多小國都比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