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里,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消息不斷。上有國家大政策,下有企業大發展,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簡直讓人應接不暇。讓我們回首2014,看看半導體產業的十大新聞事件。 1、集成電路綱要發布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面臨新契機 今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正式發布。這是是繼2000年發布的18號文件及2011年發布的4號文件之后,我國針對集成電路發布的產業政策。《綱要》提出到2015年建立與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融資平臺和政策環境,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綱要》的出臺意味著政府下定決心并將花大力氣來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實現自主可控。其最大的亮點是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告別以往專項獨立作業的模式,強化產業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統籌協調整個產業發展,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點評:目前我國芯片產業對外嚴重依賴,國內約有八成的芯片需要進口,其中高端的幾乎全部要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內的電子產品需要“看他人臉色行事”。而此次《綱要》的多個首創點,無疑將會助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縮小國際差距提供了發展機遇。 2、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 本土芯片產業有望借勢崛起 在工信部、財政部的指導下,9月24日,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共同簽署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標志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采取公司制形式,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投入。 國家產業基金的問世,有望以千億規模撬動地方、社會2~3倍的資金量,以及4~5倍規模的銀行貸款,萬億規模資金將進入集成電路領域,為這一行業注入發展的直接動力。目前,地方版集成電路發展政策已相繼出臺。除2013年12月北京成立IC產業發展基金外,2014年天津濱海、安徽、甘肅、山東、四川等地也已相繼出臺地方版集成電路扶持政策。集成電路作為高資本企業,資金的支持十分重要,產業基金的建立有望破解發展瓶頸,為中國本土芯片企業崛起帶來契機。 點評:鑒于當前我國集成電路企業面臨以上四個問題,資金壁壘和技術壁壘都相對較低的代工模式將是“本土芯”在未來幾年崛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優先選擇,而在代工模式成熟基礎上,有可能出現強有力的本土IDM廠商。 3、英特爾入股紫光、瑞芯 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價值大增 9月26日,英特爾公司與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一系列協議。英特爾將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投資人民幣90億元(約15億美元),并獲得 20%的股權。紫光集團將與英特爾公司攜手聯合開發基于英特爾?架構和通信技術的手機解決方案。此前,英特爾還入股了中國本土主流的平板電腦芯片供應商瑞芯微電子。這一系列合作協議的達成,一方面顯示我國集成電路企業價值不斷提高,已經受到國際芯片巨頭的重視,另一方面顯示我國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小散弱,企業融資瓶頸突出、持續創新能力不強,如想迅速扭轉這一局面,需要大資本、大投入和大戰略。 點評:這次戰略合作中,英特爾給紫光旗下展訊和銳迪科的估值著實不低。紫光收購展訊和銳迪科時,市值只有26.87億美金,而這次英特爾給出的估值卻是75億美金,短短一年間,展訊和銳迪科溢價就高達170%多。英特爾當然不是冤大頭,明年展訊和銳迪科合并后將A股上市,市值將至少600億元人民幣,只能說明是英特爾高瞻遠矚,提前布局,搶占先機。 4、中芯國際深圳廠投產、28nm試量產 芯片制造進步快速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12月17日宣布其在深圳的8英寸晶圓廠正式投產。根據計劃,中芯深圳廠今年年底前將會達到每月1萬片的裝機產能,在2015年達到每月2萬片,全部產能規劃為每月4萬片;生產工藝為0.35微米到0.13微米;產品主要應用方向為圖像傳感器、邏輯電路、電源管理IC、顯示面板驅動芯片等消費及通訊電子。中芯國際深圳8英寸廠是中國華南地區第一條投入使用的8英寸生產線,如果該項目運作成功意味著中芯國際在華南地區完成了設點,其在中國內地的整體布局也將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中芯國際28nm工藝制程也取得重大進步,成功制造28nm Qualcomm驍龍410處理器,明年上半年中芯國際28nm生產,上海廠和北京廠都會進入量產。 點評: 中芯國際深圳廠8英寸晶圓生產線12月17日投產。這也是我國華南地區第一條投入使用的8英寸生產線。今年底將達每月1萬片產能。2015年底2萬片。對于完善中芯產業布局,滿足用戶需求,完善華南芯片產業供應鏈,有重要作用。 5、華為麒麟620、展訊4G發布 移動通信芯片成中國IC設計突破口 2014年中國移動通信芯片廠商新品頻發,不斷拉近與國際先進水平距離。華為海思最新發布的麒麟620智能手機芯片,擁有8核CPU,采用全新ARMv8-A指令集,兼容32位、64位系統,基于28nm工藝制造。展訊也在4G芯片領域不斷發力,不僅推出了三模LTE 調制解調器SC9620,支持 3GPP R9 協議 Category 4 級別,最大下行速率可達 150Mbps,支持五模制式的 SC9830也有望于年底上市。聯芯科技也推出了4G LTE芯片LC1860,采用28nm工藝,完整覆蓋TD-LTE、LTE FDD、TD-SCDMA、WCDMA和GGE等五種模式和13個頻段。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基地,也是最主要的智能手機市場,它的成長,有力支撐了中國本土移動通信芯片產業的發展,有望成為中國IC設計行業起飛的突破口。 點評:中國的IC設計公司的研發實力正向中高端發展,潛力無限。 6、長電、華天紛紛啟動海外并購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封測基地 長電科技發布公告,將以7.8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新加坡上市的全球第四大封測企業星科金朋公司。這樁買賣也被稱為“中國乃至全球封測業第一大并購案”,業界一致認為長電科技若此番收購成功,將躋身全球封測代工廠前五。與此同時,國內另一大封裝公司華天科技也將以不超過4200萬美元(折算約為2.58億元)范圍內,以自有資金收購美國FlipChip International,LLC公司及其子公司 100%的股權。FCI公司是在美國特拉華州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集成電路的封裝設計、晶圓級封裝及測試,以及傳統塑料封裝及測試業務。 點評:隨著傳感器、IOT、智能穿戴等應用的爆發,封裝測試這個不曾被人關注的后端工藝也開始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中國大陸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封測基地。 7、瀾起科技完成私有化 CEC布局信息化生態鏈 11月20日,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芯片設計公司瀾起科技宣布,由上海浦東科技技術投資公司和中國電子(CEC)投資公司合資建立的公司Montage Technology Global Holdings已完成對瀾起科技的收購,交易規模約為6.93億美元,相當于每股收購價為22.6美元。上海瀾起科技研發的DRAM緩存控制器芯片成為通過Intel公司認證的2個產品之一,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其緩存控制芯片的設計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點評:CEC本身擁有IT市場資源,在收購IT設備企業、芯片企業之后,CEC正在完善整個國產信息化的生態鏈。 8、中國首批國產8英寸IGBT芯片達國際先進水平 繼國內首條8英寸IGBT專業芯片線在南車株洲投產后,載有首批8英寸IGBT芯片的模塊,在昆明地鐵車輛段完成段內調試,并穩定運行一萬公里,各項參數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顯示IGBT芯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8年,南車時代電氣成功并購英國丹尼克斯半導體公司,2012年,株洲所投資15億元,在株洲建設起國內第一條8英寸IGBT專業芯片線,并于今年6月正式投產。10月,自主IGBT模塊成功通過功率考核試驗,并于當月底裝載至昆明地鐵1號線城軌車輛。 作為電力電子裝置的“心臟”,IGBT在國家戰略領域中不可或缺。但是,國內IGBT技術起步較晚,發展艱難而緩慢。國內大功率IGBT市場因此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株洲所開始培養我國最早的半導體器件研發隊伍。改革開放后,該所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一條3英寸大功率半導體生產線,通過消化和吸收,先后成功研制出5英寸系列普通晶閘管和整流管及世界上第一只6英寸晶閘管。 點評:它的誕生到應用,已徹底打破國外高端IGBT技術壟斷,實現從研發、制造到應用的完全國產化。 9、投資13.5億美元聯電參股廈門12英寸廠 為了能在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龐大市場商機中分得一杯羹,聯電董事會10月通過與廈門市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簽訂參股協議書。聯電集團將透過參股方式,從2015年起的五年內投資約13.5億美元,參股將于廈門新建的半導體12寸晶圓廠。聯電表示,此次參股的12寸晶圓廠,最快2016年量產,初期以55納米及40納米制程切入,主要從事晶圓代工,鎖定通訊、信用卡、銀聯卡等芯片應用,規劃最大月產能為5萬片。 點評:這是臺灣企業首度在大陸投資12寸廠,意味著兩岸在半導體合作的進一步發展,聯電也成為第一家在大陸取得12寸晶圓廠制造優勢的臺灣業者。 10、北斗導航破大規模應用瓶頸 首顆40納米Soc誕生 上海北伽導航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北斗導航芯片“航芯一號”,采用40nm SoC工藝,是北斗多模射頻基帶一體化的芯片,將于明年量產,進入中興等品牌手機,并將逐步進入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車載導航等設備,使百姓能用到更多北斗導航產品。這標志著我國北斗導航產業大規模應用的最大瓶頸得到突破。北斗導航是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之一,芯片國產化的提速,對促進產業發展,拉動北斗消費意義重大。 點評:首顆誕生更量產完全是兩個概念,還需克服生產關。順便提一下,英特爾目前量產的是14納米的SOC(system on chip),40納米大概是其五年前的水平,只差5年的話相信我們將來很快能迎頭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