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 濤主席最近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稱,中方無意追求對美貿易順差,一直采取積極措施擴大自美進口。希望美方堅定抵制保護主義傾向,逐步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以利于兩國經貿關系健康平衡發展。那么,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松動會對中國電子產業有何影響呢? 出口限制由來已久 “美國要在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保持30年的領先地位,一般依此決定對華出口。”這是20年前時任美國國防部戰略貿管司司長康法拉說的一番話。至今,這仍被美國看作是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原則。 美對華出口管制政策大致分為三大階段,1989年以前、克林頓政府8年和布什政府8年。1949年到1970 年屬于全面封鎖禁運階段,1970年到1979年開始同蘇聯享有同等待遇階段;80年代里根任期內對中國的逐漸放松管制階段;1989年后的暫時停滯階段。 1981年里根入主白宮,出于政治、經濟及其全球戰略需要,放松對華出口管制并對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宣布對華技術轉讓新政策開始生效。這一政策變化大大提高了可向中國出口的技術和產品的技術水平,促進了美對華技術與產品的出口。 美國貿易逆差在80年代中期劇增,尤其在1986年,占有優勢的高技術領域也首次出現貿易赤字,美國國內一片嘩然。出口商紛紛抱怨出口管制過嚴,使美國的商品與技術出口競爭力削減。于是,美國決心調整出口管制政策,改革出口管制體系。1987年4月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出口調整范圍,6月第二次調整,11月再次調整,1988年初擴大到32類。 出口管制的放松加速了美對華技術出口。 1988年申請對華高技術出口急劇增加。1989年美蘇首腦對華訪問,更加速了美國放松對技術出口管制的步伐。然而,這個趨勢從1989年夏季開始逆轉。 1989年夏天后,美國對中國率先實行制裁,使對華出口管制處于停滯階段。美國簽署暫停對華運送武器的命令,之后參眾兩院通過一系列提案敦促對華實施更嚴厲的措施,重新研究對華高技術輸出及產品出口。據美方報道,禁運商業性武器出口的政令中斷了至少300項對華出口許可。 一直到90年代后期,也就是克林頓的第二個任期,一些明顯民用的高技術的對華出口,特別是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等方面有所放松。有些高科技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產品出口不需要經過國防部進行審查,商務部審查就可以了。但是,布什政府上臺后又重新趨緊,商務部的審查權被拿掉,高科技出口產品又重新回到國防部去審核。這種狀況一直到目前沒有根本改變。 限制壁壘影響中美貿易平衡 2006年夏天,美國商務部推出一項新政策草案,要求對“可能促進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一些限制出口產品實行許可證制度。以往不受出口限制的、既可以用于軍事用途也可以用于民用的部分高科技產品,如高性能計算機和加密產品,也進入限制列表。當時美國商務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呼吁美國政府加強對中國的出口限制,認為現行出口政策可能讓中國獲得用于開發常規武器的“敏感的美國商品”,“美國政策應當為出口芯片給中國生產音響或游戲機的企業提供便利,但是不能用于先進導彈系統或潛艇。”美國政府為牽制中國迅速加強軍備和武器現代化,加強了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限制,防止中國軍方獲得敏感技術。經過一年的評估,美國公布了修訂后的“中國政策條例”,并宣布從2007年6月19日執行。 新條例規定的限制對華出口的產品共涉及20類、31個項目。其中包括飛機和飛機發動機、水下照相和動力系統、用于太空通信或空軍的通訊設備等。美國商務部在聲明中說,這些產品的清單是商務部、國防部和國務院的專家共同擬定的,清單上的產品具有潛在的軍事用途,不是國際市場上廣泛流通的產品。 美國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還設定了一個前提:即中國進口商必須要能證實其不會用于軍事目的。美國對中國的監督非常嚴,它非常想搞清楚中國是否會遵守民用的承諾。 美國的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引進先進的民用技術,并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日益擴大。除了飛機等少數大宗產品之外,中國可以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實在有限。 電子產品貿易 2007年上半年,中國和美國電子信息產品貿易額達504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達41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僅85億美元。除了外資企業電子產品大量出口,美國對中國在高性能計算機、信息安全系統等方面嚴格的出口管制政策,成為美國擴大對華出口難以逾越的“絆腳石”。 美國加強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導致了美中貿易的不平衡,中國需要進口的進不了,美國企業需要出口的也出不了。這也削弱了美國高新技術的競爭力,因為有些產品美國不向中國出口,歐洲和日本會向中國出口。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在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方面,自美進口高技術產品的增幅遠低于自歐盟和日本進口的增幅,并且中國自美進口高技術產品占同期中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不堪忍受的補充材料 “我們非常關注政策的細微變動。”全球最負盛名的電子經銷商之一美國安富利(AVNET)駐香港的區域物流經理Alex K.C.LEE,近幾年對中美高技術管制領域的動向已經形成了職業敏感。實際上,在過去十年中,安富利已經從一家只賣美國產品的公司轉向了代理銷售全球產品。 “我們的供應商有一半是歐盟、日本等其它國家的企業。”LEE先生說,但是讓安富利亞洲公司困惑的是,已成為半導體等核心零部件全球最大消費國的中國,也是受美國出口管制政策限制最多的地區之一。 由于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嚴格管制,安富利在華的業務變得比其它地區要復雜得多。 他舉例,假設聯想公司今年2月初要向美國TI(德州儀器)采購一批民用PC芯片,則安富利中國區公司需首先通知美國總公司,由總公司向美國商務部相關部門提交出口許可申請,通常在一個月后,美國方面會要求安富利中國區補充聯想作為最終用戶的材料,其中包括由中國商務部出具的確保聯想采購本批芯片不會轉用于“軍事用途”的說明函。繁復的手續后,聯想最快今年5月才能收到貨。他補充說明,美國對中國“最終用戶”的審查,也包括美國在華投資企業,例如全球最大代工廠商偉創力。 有相同經歷的龔先生對“補充材料”的繁復已經忍無可忍。他說,銷售同樣的產品,每一單業務每一次都要重新申報,美國官方要求補充說明的內容甚至包括設備擺放的位置、設備維護人員的名字,用該設備生產零部件的型號和圖紙等等。 他不能理解的是,這些設備相當部分在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皆已可以生產。他告訴記者,已經有一半不堪忍受的客戶轉向歐洲和日本去購買。 商務部數據顯示,2001年-2005年,中國自歐盟、日本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分別增長了71%和151%,而美國只有38%。 王琴華亦透露,當天與會企業中還有美國波音、聯合技術等頂級公司代表,它們皆認為美國政府保守的管制政策有損公司在華利益,并自愿加入游說美國政府的行列。 受傷害的全球產業鏈 29、30兩日參會代表中,外資中間商及在中國有直銷點的美國制造商多達幾百家。 來自英國的中間商 Michael(音)公司的一位女士當場向美國官員們發問:“我如何得知和確保我的客戶在購買產品后,不會轉售給其它有可能涉嫌用于‘軍事用途’的第三方呢?” 事實上,會后一位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人士稱,近幾年來,不少包括中國用戶、中間商、美國出口企業在內的企業在獲得產品出口許可證后,由于被認為違反了美國“合格最終用戶”規定而受到處罰。 據他介紹,處罰的原因包括:涉嫌將從美國購買的設備折舊后轉賣其它用戶,而該用戶“有可能從事軍工產品生產”;用從美國購買的設備生產了申報說明之外的零部件等等。而受處罰的范圍包括“整個商業鏈條上的人”,也就是說,除了中國用戶,向中國客戶出售產品的美國企業、經銷商都將受到制裁。 “從過去十年看,美對華出口管制的松緊是波動的。”龔先生說,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采取了相對寬松的對華政策,出口管制也相對寬;“9·11”之后美國經濟受到較大打擊,“很多產業萎縮,出口管制也相對放松”。 然而最近幾年,管制再次收緊:根據中國商務部1月30日發布的對美對華管制新規定草案的評論意見認為,新規定擴大了對華出口管制商品的范圍,增加了47項原本不需要許可證的款項。“美國的管制尺度完全是服務于自身的、單邊的。”龔先生說。 而前述LEE先生認為,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美國顯得非常保守,因為美國制造商大都在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設生產基地。同樣的美國產品,安富利可以通過美國供應商在其它地區的工廠采購后,再通過自己在中國的20多個分銷機構賣給中國的最終用戶,只要該出口國沒有加入美國的“瓦森納協定”,就可以規避相關的美國管制政策。 實際上,即便是已經加入美國“瓦森納協定”,對華持相似高技術出口管制政策的歐洲各國,由于其對華出口產品管制表現得遠比美國寬容,因而吸引了更多的經銷商轉向歐洲尋找貨源。大多數外資企業認為,美國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跨國公司的運作成本。 看空管制新政 在帕迪拉看來,美國提出的對華出口管制新政草案是一項企圖擴大在華商業機會的積極政策。 看到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的蓬勃生機,美國因而在草案中提出一項新的改良計劃——“授權合格最終用戶制度”,該計劃希望通過對中國本土進口企業進行審查后授予“合格最終用戶”資格,獲得該資格的中國企業未來向美國進口受管制產品時可以享受相對寬松的審批流程。但是一位長期從美國進口半導體等核心部件的中國企業代表陳先生看空該項計劃的可行性。 他的理由是:一,通過該項計劃審批的條款相當苛刻,企業難有積極性;二,即便獲得“合格最終用戶”,企業依舊每年要接受1-2次例行審查;三,目前來看,該計劃實施人力相當有限,基本依賴美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出口管制專員瞿建玲一個人進行,“全國企業就她一個人負責”,瞿的另一個身份是中美貿易工作組中方聯絡人。 事實上,據中美貿易工作組中方聯絡人、中國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出口管制處長江前良透露,自美國于2004年提出“授權合格最終用戶制度”至今,為調查該計劃的可行性,美方在華訪問的企業僅127家,這在浩如煙海從事中美貿易的企業中,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中國近年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正極速膨脹。據中芯國際市場行銷及業務中心副總經理俎永熙統計,僅芯片需求一項,大陸市場2006年需求總量達到565億美元,而且基本用于“驅動力電器、手提電腦、液晶電視”等民用領域,作為半導體實力最為強大的美國本應是芯片的最大輸出國,但其實際對華出口量遠無法與其地位相匹配。 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因此喪失了大量商機。僅以機床、制造設備為例,2005年中國進口總額為165.8億美元,美國進口僅占9.86%,而自歐盟及日本進口分別占27.5%和35.3%。 而美國商務部感應器和航空處處長詹姆斯·湯普森開出的一份對華出口管制產品類型列表中,上述芯片、電子設備與軟件、源代碼都屬于重要管制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