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元首11月12日舉行會晤,雙方就盡快恢復和結束《信息技術協定》(ITA)擴大產品范圍談判達成雙邊共識。根據新協議,ITA將涵蓋醫療設備、GPS設備、視頻游戲機、電腦軟件和新一代半導體等領域的信息技術產品,涉及全球貿易額近3萬億美元,約200項信息技術產品關稅將降至零。分析人士指出,協議達成后,美國制造的手機、電腦、芯片將迎來大幅降價。 以手機產品為例,目前進口一般需繳納11%的關稅,也即是說,一臺最低配的iPhone6需繳納約400元關稅。而京東商城的追蹤數據表明,iPhone6和Plus的需求量達到800多萬部,這意味著若實現“零關稅”,單是在iPhone6系列上,關稅收入就將縮減超過30億元。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即使關稅降低,鑒于國內的強勁需求,iPhone也“不太可能”降低銷售價格。 不過,國內信息企業更看重的是關稅降低對“走出去”帶來的積極意義。 “中美信息產品關稅問題是關乎兩國科技發展和企業創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對中興通訊這樣全球布局的企業有積極意義。”中興通訊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隨著ITA覆蓋領域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通信新產品新技術的關稅進一步降低或者減免,會積極促進中興與海外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 華為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隨著貿易的擴大,必將帶來更多技術交流和外溢,對海外發展有促進作用。 但也有業內專家認為,ITA擴圍談判一旦通過,中國的相關產業面臨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對一部分產業而言,通過成員國關稅的減免,會提升中國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對一些中國并不占優勢的產業,開放關稅保護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 據記者了解,《信息技術協定》是在1997年生效的免除數碼產品關稅、促進貿易發展的協議,涉及約140種產品。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承諾加入該協定。隨著全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舊的ITA已不適應,為此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進行ITA的擴圍談判,各參加方達成共識的產品約200項,原本預期去年12月達成協議。然而,美方去年11月突然宣布中止談判。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美國光是希望自己的產品在國外市場自由化,國內的產業又不開放,例如他們對中國華為和三一重工設限等。 該負責人說,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很多,很多高科技產品不是中國不讓進,而是美國限制其出口到中國。“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在高科技領域和美國差距很大,要放開限制必須考慮企業的承受力。華為和中興等排在世界前列的企業可能受到的沖擊很有限,尚在發展初期的高科技企業則可能會受到很大沖擊。” “如果貿然取消關稅,進口產品會搶占某些產業的國內市場,使得國內企業失去發展空間。”中興通訊負責人對記者說,對于個別競爭力較弱的行業和企業,將會受到一定的挑戰。“比如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產業,中國廠商仍需要一定的成長空間。” 他表示,消費電子行業短期內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價格波動,但長期來看,由于國內市場企業的成熟,小米等新興企業的崛起,都將形成海外新勢力。“價格會隨著市場規律波動。” --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