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美國政府將繼續對這類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這一舉動引起了國內光伏企業的關注。雖美國光伏需求量占全球市場比例已不算特別高,但個別企業如昱輝陽光(SOL.NYSE)、天合光能(TSL.NYSE)這類在美出貨量較大的公司,將受到較大影響。 2012年,美國商務部提起了第一輪“雙反”終裁,無錫尚德、天合光能的反傾銷稅率分別為31.73%和18.32%,而59家光伏企業平均反傾銷稅率為31.73%,其余公司分別為249.96%。而反補貼稅方面,中國的征稅比例則在14.78%到15.97%間。當時,中國的主要外銷渠道是歐洲市場,美國和日本等地因為貿易保護原因,其對中國企業出口的占比并不大,因此本次終裁結果的實質性影響也不算十分巨大。 “雖然我們在美國出口量還不是很大,但我們公司的合計光伏稅率大概是40%,企業肯定是不會從中國大陸直接出口到美國再賣產品的,做法就是直接把原材料運到臺灣地區,在臺灣當地加工成電池、組件,這樣可以避稅。” 昨天,一位在美上市光伏企業的高層向記者說,這次“雙反”調查的目的在于,美國方面是希望把以往中國大陸公司的避稅方式全面堵住,不讓中國大陸公司在臺灣地區加工成電池及組件,再出口到美國市場。 這次光伏“雙反”調查的起因,是去年年底美國Solarworld公司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的申請所致,這家公司就是2012年那輪美國首次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始作俑者。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1月底也曾表示,在前一輪調查中,該企業就試圖將產品范圍擴大,卻遭到了美國商務部的駁回。這次該公司再次通過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是濫用貿易救濟手段的行為,“此公司自己在美國的經營出現了困難,是與其經營策略失誤、生產成本過高及美國國內市場環境變化有關的,與中國產品進口并沒有必然聯系。” 目前,對美出口的光伏電池,占中國光伏組件總出貨量的5%到10%左右,影響應不算很大。 不過,由于每家光伏公司對美的出貨量并不一樣,假設以個體公司來看,這次“雙反”的影響也未必比想象中來得小。 以昱輝陽光為例,其2013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的美國出貨量,從原來的4.4%占比提升到了30.9%,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的占比則從17.9%降低至10.4%。該公司的收入,也在三個季度內分別由2.84億美元,提高至4.19億美元,因此昱輝陽光在美國其實是在逐步擴大銷售額的,這也可見其對美國市場的看重。 另一家在美上市公司天合光能也如出一轍。其在2013年第三季度中,美國市場占其整體收入的19.2%,環比提高了4個百分點。而且,天合光能在兩個季度的總收入,也分別由4.4億美元上升到了5.48億美元,美國市場對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