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位于北海上的海上風電場的風力渦輪機還沒聯(lián)入電網,目前只能空轉以防止生銹
圖片說明:德國最大的Goldisthal抽水蓄能電站也面臨關閉的危險 OFweek電力網訊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fā)生后,德國決定停止核能源開發(fā),開啟風能和太陽能主導的新能源時代。但兩年半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宏偉藍圖看上去很美,實施起來卻問題多多。 當電成為奢侈品 “人人參與,從今天開始。”德國環(huán)境部長阿爾特邁在一份節(jié)能實用手冊中寫道。小冊子介紹了各種省電方法,如在烹飪時如何充分利用剩余熱量、調低電視畫面亮度和對比度等。 阿爾特邁熱心幫助國人省錢,實屬形勢所逼。政府預計,每位消費者需支付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很快將從眼下的5.3歐分/千瓦時增加到6.2至6.5歐分,上漲幅度達20個百分點。 在歐洲,德國電價始終最貴,加上政府未能有效控制新能源生產成本,電能正成為奢侈品。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消費者今年將為太陽能、風能和生物氣電能支付200億歐元,而其市值僅30億歐元。 這200億歐元還不包括不可預測成本。因為天氣緣故,太陽能板和風輪機有時能生產大量電能,有時卻一無所獲。當電量過大時,需關閉風輪機,但消費者還得為理論上產生的電能支付費用。 另一方面,有時風輪機突然停轉,尤其在寒冷季節(jié),電力供應變得緊張,傳統(tǒng)的重油和燃煤發(fā)電廠將重新啟動,以彌補電力短缺。這就是德國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2011年的緣故。如果用電短缺仍得不到緩解,為保護電網,一些用電大戶將被迫停產。停產造成的損失,也由消費者承擔。 《明鏡》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德國普通三口之家每月平均電費將達90歐元,是2000年的兩倍。其中,三分之二價格上漲來自新增的政府費用、附加費和稅收,這給低收入群體帶來負擔。目前每年有超過30萬家庭因為未付電費而被斷電,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能源貧困”。 離岸風站成本高 距離諾德奈島70公里的北海上,有一個巨大的黃色鐵盒,高度超過聯(lián)邦總理大樓,寬接近勃蘭登堡門。它其實是一個巨型電插座,通過電纜將附近離岸風力農場生產的電力運送到大陸。電網運營商Tennet花費10億歐元建造整個系統(tǒng),設計年限是20年。 政府對發(fā)展離岸風力農場寄予厚望,但Tennet一名官員稱,他們對這樣的系統(tǒng)毫無經驗。眼下只有一件事是明確的: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障礙重重。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作業(yè)原本就很困難,加上那里經常有海豚出沒,建筑噪音會對它們敏銳的聽覺造成傷害,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海豚蹤跡,就要立即停止施工。 盡管如此,政府還是大力推進風力發(fā)電。到2020年,離岸風力農場有望發(fā)電100億瓦特,理論上相當于8座核電站。為吸引投資,政府開出優(yōu)惠的補貼條件,千瓦時補貼高達19美分,比陸上風力農場高50%。政府還免除運營商的責任風險,一旦出現(xiàn)意外,損失由納稅人承擔。 對于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美麗的藍圖。但從經濟上講,這或許是一場潛在的災難。專家認為,離岸風力農場的建設成本是陸上農場的2到3倍。盡管海上風力更為持續(xù),但遠不能彌補高昂的成本。 此外還有隱形成本。海濱地區(qū)人口稀少,電力需求也少。要將電力輸送到西部和南部工業(yè)中心需鋪設高壓電線,成本達200億歐元,這還不包括連接離岸電站的海底電纜。 如果政府堅持實施計劃,未來電價勢必暴漲。政府最近一份研究顯示,到2020年,電價將攀升到40歐分/千瓦時,比當前的價位高40%。 更糟的是,目前并不清楚這些離岸設施是否必需。聯(lián)邦環(huán)境局認為,這些費用足以在內陸選擇最優(yōu)越的地點建造現(xiàn)代化風力電站。 備用電站難存續(xù) 科瑟包德水庫是德累斯頓最大的露天水池,每年夏天吸引8000多人在湖邊沙灘上曬日光浴和游泳。同時,它也是大型蓄能水力發(fā)電廠Niederwartha的一部分。電廠于1929年接入電網時,所采用的整套系統(tǒng)被視為“未來技術”。 如今,運營商計劃在兩年內關閉科瑟包德水庫相關蓄能設施。這對德國的能源轉型是一個噩耗,因為當陽光不夠充足、風力不夠強勁時,需靠燃氣電廠和抽水蓄能站填補用電缺口。從理論上講,為防用電瓶頸,綠色能源生產比例越高,所需能源儲備也越高。但實際情況正相反,當陽光燦爛時,太陽能電站發(fā)電充足,電價下跌,許多抽水蓄能站被迫退出市場。德國約有20家這樣的水力發(fā)電廠,幾十年來利潤可觀,可現(xiàn)已風光不再。 Niederwartha的渦輪機組2009年共運作2784小時,去年則僅工作277小時。Niederwartha運營商瓦滕法爾公司德國水力部負責人格勒布勒說:“價格高峰如果僅持續(xù)數小時,不足以讓電廠滿負荷運作。” 這就難怪各大運營商幾乎不再對抽水蓄能站跟進投資。如今,Niederwartha的大樓里滿是從前泄洪時留下的霉味,墻漆不斷脫落,水庫漏水。瓦滕法爾需耗資1500萬歐元對電廠實施現(xiàn)代化改造,但公司執(zhí)行官對此猶豫不決。 瓦滕法爾還暫緩了德國其他地區(qū)類似項目的改造,比如,漢堡郊區(qū)的蓋斯特哈赫特水庫擴容項目被叫停,目前該電廠僅作后備之用。 瓦滕法爾的競爭對手RWE和EnBW也暫停在南部黑森林地區(qū)建造大型抽水蓄能站的計劃。包括德國最大的Goldisthal抽水蓄能站在內的許多傳統(tǒng)發(fā)電站正面臨與Niederwartha同樣的命運。 然而,風能和太陽能電站的快速發(fā)展需要這些傳統(tǒng)電力設施給予后備支持。一項研究指出,到205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的擴張需增加200億到300億千瓦時的儲備能力,而眼下儲備能力僅以7000萬千瓦時的速度增長。而且,幾乎沒有人有興趣維護現(xiàn)有蓄能設施。 學習瑞典好模式 千年交替之際,瑞典進入綠色能源時代,同時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國家能源機構專家艾貝納說:“當時有一點十分明確,就是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必須盡可能控制成本。” 瑞典采用“政府規(guī)定配額、市場出示證書”的綠色能源證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與德國的補貼計劃正相反。”在德國居住多年、熟諳德國能源改革的艾貝納說。目前,德國政府成立了由專家和智庫組成的委員會,學習瑞典的好模式。 擁有900萬人口的瑞典擁有數百公里長的海岸線,很早以前就積極發(fā)展水力發(fā)電。如今,瑞典發(fā)電量最大的依然是水電,占總發(fā)電量的45%。此外,瑞典還在積極利用生物質資源。這里原本就是紙、紙漿產業(yè)的聚集地,造紙黑液利用廣泛,地區(qū)供熱的燃料使用木質顆粒。生物能和風能發(fā)電占總電量的10%。而綠色能源證書制度推動上述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比德國,瑞典這套體系最大的好處就是,政府對電價的干預降到最低——國家只負責提供一個強制性的基礎配額,之后的可再生能源電價完全通過市場機制調節(jié)。 瑞典模式下,清潔能源千瓦時的成本只比傳統(tǒng)電力高約10%。如今,瑞典正在穩(wěn)步發(fā)展綠色能源,45%的發(fā)電量已從傳統(tǒng)的水力發(fā)電轉為綠色能源,遠比德國的比例高。 相關資訊 瑞典綠色能源證書制度 瑞典從2003年起實施綠色能源證書制度,這是一項激勵性的舉措。 具體來說,凡是電力生產符合《綠色能源證書法》要求的電力生產商,每生產1000千瓦時電力將獲得1份綠色能源證書,以電子證書的形式登記。瑞典國會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目標,設定每個年度的配額指標,以引導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 瑞典政府要求所有供電商和某些電力用戶必須購買與其售電量或用電量一定比例相應的綠色能源證書數。因此,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商通過出售這些證書可獲得售電之外的額外收入,從而刺激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如果配額義務方的賬戶持有綠色能源證書數量不足,將對其未完成的證書量給予證書平均價格150%的罰款。 盡管供電商購買綠色能源證書,但電力綠色證書成本最終由終端電力用戶負擔,通過電價傳遞機制分攤到其支付的電費當中。跟德國漲到離譜的電價比起來,瑞典人的綠電價格僅漲了10%。由于電價幾乎完全靠市場機制調節(jié),投資商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僅可以選擇直接投資風電農場和太陽能電板的建設,還可以選擇投資電網和電能存儲容器。 2012年,挪威加入到瑞典綠色能源證書體系,兩國合作開通了聯(lián)合的綠色能源證書市場,證書能在兩國內交易。 德國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 德國環(huán)境部長2011年5月30日宣布,德國將于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的核電站。德國將成為首個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業(yè)國家。 德國目前共有17座核電站。根據最新時間表,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后被暫時關閉的7座1980年以前投入運營的核電站,除保留一組備用到2013年外,其他核電站將永久停運。 其余10座核電站原則上將于2021年前關閉,但其中3座推遲到2022年關閉,以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電力短缺。(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