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廣播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微軟和谷歌公司宣布,將起訴美國聯邦政府,要求獲得披露美國政府索取用戶數據行為細節的授權。這個訴求聽起來有點兒繞,美國政府索取了什么,谷歌、微軟又要求披露什么? “棱鏡門”,每一次你覺得已接近尾聲,它就會以另一種方式敞開更大的弧度。這一點,此刻內外交困的美國情報機構最知道。根據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剛剛公布的文件,美國的監聽計劃曾直接監聽巴西與墨西哥總統,一場外交風暴或在醞釀中;而在北美大陸上,微軟、谷歌也不干了。盡管兩家企業對美國政府訴訟的時間和具體地點尚未披露,這場官司已是鐵板釘釘。起訴者的訴求很簡單:讓我幫忙做壞事可以,但不能強迫我保守這個秘密。谷歌公司首席法務官大衛·德拉蒙德: 大衛·德拉蒙德:我們沒有參與任何項目,能讓政府以直接或其他方式進入我們的服務器。我們也沒有允許政府在我們的系統中設置任何監控設備。 話是這么說,但企業的主觀意愿是一回事兒,客觀的結果又是另一回。在始于2007年的“棱鏡”竊聽計劃中,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頻、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在內的互聯網公司齊齊中槍;要知道,這些網站,不止美國人民在用,全世界人民都在用。 對投資者,如此消息當然是重大利空,對使用者,更是當頭一棒。互聯網公司們悉數回應稱,并不允許政府收集大量數據,但也按照法律規定,向政府提供了其索取的證據。換言之,美國政府狹法律以令企業,企業不得不從;但美國政府的好評不能當飯吃,不堪“助紂為虐”指責的微軟和谷歌要求“更自由地披露公司與政府的關系”,被果斷拒絕。 6月,谷歌率先成為好漢,對美國政府發起訴訟稱,依照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他們應獲得披露政府行為細節的權利,以維護因斯諾登“棱鏡門”事件而受損的公司名譽。 谷歌于6月11號發布聲明稱,《衛報》的報道引發了公眾對谷歌的強烈關注。公司聲譽和業務可能會受到傷害,因此谷歌以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言論自由保護權利,請求法庭允許公開谷歌接到的監聽需求數量。 三天后,facebook往前一步,公布數據稱,2012年下半年,總計收到9千到1萬次政府信息索求,公司配合了其中79%的請求,牽扯到1.8萬到1.9萬用戶賬戶。 過去幾周,微軟首席法務官布拉德·史密斯在其官方博客中稱,“我們曾與美國司法部六次達成協議,同意推遲政府對訴訟作出回應的最后期限。我們曾希望,這些談判能夠達成一項各方均能接受的協議。”但史密斯稱,上述談判最終失敗,訴諸法庭是微軟和谷歌最后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