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在戰場上應用于無人機(UAV)時,經常出現信息過載的問題。如今隨著傳感器技術的持續進展,不僅已擴展至更多的應用,同時也為作戰與軍事領域開啟新應用機會。 例如,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US Army Research Lab)正測試一種由核反應爐中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 氚 (tritium),期望用于為傳感器供電。其目標在于開發一種具有13年半衰期的戰地能源。透過提供一種可運作多年的涓流充電模式,研究人員們試圖用氚原型來取代化學電池。 如果在作戰中必須了解一個遠方或隔離地區的活動時,這種涓流充電模式特別重要。維持一支軍隊免于危險的方式是使用一臺可偵測聲學與電磁振動的監測器,并將資料傳送到一個安全的位置。但擁有充足的電源才能讓傳感器長時間進行遠端操作。因此,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傳感器在夠低的電壓下操作,讓用電更安全、實用且易于使用。而氚同位素發出的輻射電平可媲美醫療用X射線。 “你可以在電影院出口標志或螢光棒發現微量的氚,這就足以為傳感器供電了,使其得以檢測聲學和電磁訊號長達十年之久,”Athena Energy能量采集電路設計者Dimos Katsis表示。 但研究人員們指出,大約還需要幾年的時間,這項技術才能準備好進入該領域的黃金時期。 另一項大量進行研究與開發的領域是在一些環境險峻的地區進行資料收集,例如傳感器必須置于遠端或隱蔽地嵌入。此外,DARPA正尋找一種可作為“水底衛星”的海洋傳感器,以便盡量減少海軍搜尋潛艇作業的時間與開銷。 其它領域還探討基于高光譜傳感器的自動與船上數據處理,期望利用這些資料根據感應地面波動情況找出路邊可能放置的炸彈。自動數據處理則可免于人員花費數小時視頻查找而仍不了解發生的情況。其他傳感器則使用色彩頻譜以葉綠素檢測的方式突破偽裝──沒有葉綠素,當然就不是植物。 雖然許多有用的技術已經存在數十年了(如夜視),但持續的改善多半來自于研究領域。包括增加3D、影像增強管以及調整功率限制等都還只是在實驗室的階段。 SENSIAC專精領域(來源:SENSIAC公司) 美國國防部遙感信息分析中心(SENSIAC)專門提供軍事領域有關感測技術的協助。SENSIAC專精于紅外線、光電、雷射、雷達、聲學量測與對策、電子戰與數據融合等,該單位每年為軍隊與政府各分支機構投入約3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 如同NASA的傳感器技術使醫療應用得以導入民生消費品一樣,軍用傳感器技術的進步已經對于工業、醫療和消費領域帶來顯著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