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可穿戴技術潛力無限。它不僅能改善我們的環境,也能改變我們相互交流的方式。谷歌眼鏡就是很好的例證,Fitbit、Jawbone Up等公司開發的健身產品也已經在悄悄改變人們的生活。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可穿戴技術的過去,然后展望一下未來吧。 薩德·斯塔那(Thad Starner)也是最早試驗可穿戴技術的人,后來他參與谷歌眼鏡的研發。 可穿戴技術的目的是增強人們對事物的意識,但不妨礙社交活動。 想想懷表的歷史。 表最初掛在墻上或塔頂。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表的體積越來越小,甚至能放進口袋,于是腕表誕生了。 腕表時刻提醒你時間的流失,但又不干擾社交活動。 這也是谷歌眼鏡的誕生理念,提示你周圍世界的信息,而又不是干涉社交。 可穿戴技術還有潛力成為人的第二張皮膚。 如今,可穿戴技術可嵌入一些東西內。 未來,纖維本身就能夠變得智能化。 想象一下,衣服如果不用洗該多好。 而且能夠隨時改變款式和色彩。 或者帶有金屬屬性,能夠傳導能量。 Parsons公司研究智能化纖維,而纖維是布料的原材料。 這樣,利用納米技術,衣服就可以感知環境。 可穿戴技術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健康產品。比如運動追蹤器內置多種傳感器,可以幫助用戶掌握健康狀況。 用戶只要查看一些數字,就對自己的健康狀態了如指掌。 比如Zeo headband幫你了解自己的睡眠質量如何。 下一歩就是按照那些數據行事。已經有一家名為Tictrac的創業公司利用他們收集的所有數據指導人們的生活。 同樣還有一場DIY的可穿戴技術運動。 藝術家貝奇·斯特恩(Becky Stern)利用具有傳導性的纖維和線制作了自己的高科技服裝。 其中有可發光的領帶。 上面有各種色彩的LED。當你說話或者欣賞音樂時,這些燈指示音量。 Adafruit還有很多實用的產品。衣服上可配備GPS裝置,讓你了解自己的位置,并在到達目的地時加以提醒。 開源硬件是推動DIY可穿戴技術發展的動力,人們能夠利用其他人的資源,創造自己的產品。 我們的社會由人和互相通信的計算機構成,所以可穿戴科技是下一個發展目標。(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