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15日消息,國外媒體報道,可穿戴式設備今年倍受追捧,比如智能手表及頭戴式智能眼鏡等,對于那些能夠彎曲、折疊和卷起的未來顯示屏,這些都只是顯示屏幕大革命的前奏。 只要能夠擺脫現如今相對尺寸較厚、易碎及固定玻璃結構的顯示屏,未來的設備或許會變的完全不同,將配有能夠卷起的屏幕、能夠依附于較為粗糙的表面,甚至能夠伸縮。 不過,要想將這些變為現實,仍有一段路要走。 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顯示技術分析師喬納森-梅爾尼克(Jonathan Melnick)表示,“一旦技術成型,這將成為產品設計師的天堂。” 韓國三星電子集團今年展示了一款原型機,該設備的顯示屏幕能夠任意彎曲,可以從設備的一邊伸出。不過,可彎曲屏幕技術仍面臨阻礙:要克服技術性問題,要找出如何才能以較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方法,還要推出能夠讓電子設備買家們傾心的設備。 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表示,到2016年,全球小尺寸顯示屏幕市場的市場規模將翻番至720億美元左右。不過,目前LCD液晶顯示屏技術仍是市場主流,LCD顯示屏需要在兩層玻璃基板中間加入背光,這也就使得顯示屏重量在設備總重量中占不小比例。 曾在思科系統、惠普及Palm等公司任職的工程師凱文-森重(Kevin Morishige)表示,“平板電腦總重量中的大部分都來自顯示屏的玻璃架構及為防止破裂的顯示屏環繞支撐結構。” LCD顯示技術的主導地位正受到OLED顯示技術的威脅,后者更輕更薄、不需背光源、可視角度更大、色彩更加豐富。 從Gorilla到Willow 不過,玻璃正在變得更輕、更柔韌。 康寧公司(Corning)最快將在今年推出用于手機設備的可彎曲玻璃邊緣。該公司還在對超薄彎曲玻璃Willow Glass進行改進,該款玻璃產品能夠達到只有一張紙的厚薄程度,并且具備足夠的柔韌性,能夠裹住一個設備或是架構。最初,Willow將作為一個涂層用于太陽能面板等產品,但最終則有望被用來研發可彎曲產品。康寧推出的高強化玻璃Gorilla Glass則受到眾多智能手機產品和廠商的青睞。 Willow的一個主要賣點就是提高與印刷等精密卷繞對位技術相關的生產效率,并非成本更高的大批量生產。但是,Willow作為一個可彎曲產品,要進行商業化,還需時日,康寧總裁詹姆斯-克萊平(James Clappin)如是說道。 而且,玻璃有自己的局限性。 曾在多家顯示技術相關企業任職并持有相關專利的英國顧問艾德瑞安-博登(Adrian Burden)表示,“你可以把玻璃弄彎,但是你無法讓玻璃伸縮。”這就表明,雖然玻璃將繼續在可彎曲顯示設備中唱主角,但是塑料將可能用來生產用戶能夠折疊、卷起及彎曲的屏幕。 不過,塑料并不具備玻璃的強度。博登表示,“只要推出塑料基板,就會遭遇到所有與環境有關的敏感性問題。” 阻擋膜和納米顆粒 OLED和塑料或許會成為伴生技術,但兩者放在一起就會產生額外的問題:需要所謂的阻擋膜來防止各類涂層耗散氧氣和水分。 梅爾尼克表示,“所有種類的產品中都有阻擋膜,比如食品包裝,但問題是,OLED是我們所知的最敏感的一種材料,這將產生巨大挑戰。” 比方說,新加坡材料開發風險企業Tera-Barrier Films研發出了一種方法,通過使用納米顆粒來堵住涂層中間的漏洞。該公司主管森緹爾-拉馬達斯(Senthil Ramadas)表示,在經過數年的推遲后,公司于上月開始在日本投產,并計劃在2014年末進行大規模生產。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可彎曲顯示屏中采用的所有材料也都需要具備可彎曲這一特質,這其中就包括向顯示屏幕驅動電流的透明導體。目前企業正在研發多項技術,來替代易碎且價格昂貴的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簡稱ITO),包括納米線、碳納米管、石墨稀及導電網絲等。目前大多數固定式面板都會采用ITO材料。 顯示材料的變化,與那些能夠立刻進行投產的基礎技術轉變不同。首先,“原型機可以生產出來,”梅爾尼克說道,“但是要進行大規模生產則需要很長時間,因為設備中許多的加工過程和材料都面臨很大的生產和規模問題。” 好運氣 部分業內人士表示,從薄板部件成批生產向更高效的卷對卷生產過程進行轉變,是個漸變的過程。拉馬達斯表示,“批處理成本更高,且速度不及卷對卷生產,而卷對卷生產需要新設備和設計,這需要時間。” 所有這些都需要有資金支持,生產商們必須要向新設備進行投資。 即使Gorilla玻璃取得了巨大成功,康寧還是必須努力進行研發,為客戶推出Willow顯示屏。克萊平表示,客戶想要更薄的設備和更容易投入生產的玻璃,但是Willow確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生產裝備。“當我們談到Willow商業化的時候,我們研發工作最大的一塊就是確保設備生態環境能夠應付得了一個完全全新的材料。”克萊平說道,“沒有人熟悉可彎曲可移動玻璃。這是一個全新的材料。需要對生態系統進行訓練,以處理這個新材料。” 克萊平看到了市場對Willow可彎曲屏幕需求,特別是視頻游戲廠商,但是對于可折疊彎曲顯示屏幕的信心卻較小。 回過頭來說,這就需要企業找出終端用戶的需求。設計公司青蛙(Frog)中華區執行創意總監布蘭登-愛德華茨(Brandon Edwards)表示,“對我們和我們的客戶而言,關鍵點并不是可彎曲顯示技術。雖然那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通過什么樣比較實際的方式向市場推出什么產品,多快可以推出產品?消費者會對什么產品作出回應?” 激起用戶購買欲 對于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言,如三星,這就表明要研發原型機,就像三星在國際科技技術戰中所展出的那些設備。但是,這并不能成為產品銷量的護身符。以索尼為例,該公司在2007年推出可彎曲OLED顯示屏。“六年后,他們什么都沒得到。”新加坡金屬研究及工程學院(Institute of Met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資深科學家張潔(Zhang Jie,音譯)說道,“如果三星真的決定進行推廣,那么就需要調動人們的需求,激起用戶的購買欲。” 產品推出步伐放慢。在2011年末,三星向分析師們表示,其計劃在“2012年某些時候,或許較早時候”推出手持設備可彎曲顯示屏。但是一年后,三星表示,該項技術“仍在研發中”。投資機構Jefferies在上月發布的投資報告中表示,三星雖可能在今年推出“不易破損的”顯示屏幕,但預計直到2014-2015年,三星才會在其設備中采用可彎曲顯示屏。 基本上來說,梳理出技術問題或許只是成功的一半。 德國玻璃廠商肖特的Xensation Cover 3D玻璃日本地區營銷總監路茨-格魯貝爾(Lutz Grubel)表示,“這是特殊材料行業的老大難問題。你手中握有一個產品,一個材料,你在尋求應用方法。這就是場游戲。”(騰訊科技) 顯示面板產業革命:可彎曲屏幕雷聲大雨點小? 今年數家科技大廠相繼研發智能眼鏡和手表等可穿戴裝置,成為市場焦點,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可彎曲熒幕帶來的科技革命,包括康寧和三星等廠商已陸續投入,只是這項技術仍陷瓶頸,亟需尋求突破。 相較于目前笨重、易碎且股定的玻璃顯示器,未來的裝置可望有完全不同的面貌,熒幕不但能夠展開,還能依附在不平整的表面,甚至可伸展。 已有數家業者開發出可穿戴裝置原型,三星電子今年發表一款可延伸至裝置邊緣的熒幕,但面臨的障礙包括解決技術問題、設法以低成本量產零件,并開發能吸引消費者的裝置。 如今玻璃已變得更輕、更有彈性,康寧(Corning)的Gorilla強化玻璃已用于多款智能手機熒幕,最快今年將供應一款手機熒幕邊緣可彎曲的玻璃,并力推輕薄如紙、可彎曲包覆于裝置表面的Willow Glass。不過,康寧玻璃技術部門主管克萊平指出,Willow離商業化還有漫漫長路。 此外,可彎曲顯示器的所有材料都要能彎曲,包括透過顯示器帶動的透明導體。現有技術的演進可能還無法立即跨入量產階段,市調業者Lux Research顯示器技術分析師梅尼克說:“雖然已打造出原型,距離量產還有漫漫長路,因為裝置的多項制程和材料仍面臨量產問題。” 由于Willow玻璃采用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的連續卷軸式(roll-to-roll)制程,部分產業人士說,情況正逐漸改變,但這些改變需要資金,制造商也得愿意投資新設備。 解決技術問題只是成功的一半。對三星等擁有大筆資金的企業來說,雖然他們有能力打造在國際科技展中展出的產品原型,卻不代表能在市場獲得成功。 新加坡材料研究與工程研究所(IMRE)科學家張婕指出,Sony在2007年曾發表可彎曲OLED顯示器,迄今卻未有實際產品,“如果三星真的要推動這項產品,要先讓消費者感到有興趣。” 技術與成本仍讓曲面屏幕設備“來得晚一些” 可穿戴式設備今年倍受追捧,比如智能手表及頭戴式智能眼鏡等,對于那些能夠彎曲、折疊和卷起的未來顯示屏,這些都只是顯示屏幕大革命的前奏。只要能夠擺脫現如今相對尺寸較厚、易碎及固定玻璃結構的顯示屏,未來的設備或許會變的完全不同,將配有能夠卷起的屏幕、能夠依附于較為粗糙的表面,甚至能夠伸縮。 不過,要想將這些變為現實,仍有一段路要走。 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顯示技術分析師Jonathan Melnick表示,“一旦技術成型,這將成為產品設計師的天堂。” 韓國三星電子集團今年展示了一款原型機,該設備的顯示屏幕能夠任意彎曲,可以從設備的一邊伸出。不過,可彎曲屏幕技術仍面臨阻礙:要克服技術性問題,要找出如何才能以較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方法,還要推出能夠讓電子設備買家們傾心的設備。 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表示,到2016年,全球小尺寸顯示屏幕市場的市場規模將翻番至720億美元左右。不過,目前LCD液晶顯示屏技術仍是市場主流,LCD顯示屏需要在兩層玻璃基板中間加入背光,這也就使得顯示屏重量在設備總重量中占不小比例。 LCD顯示技術的主導地位正受到OLED顯示技術的威脅,后者更輕更薄、不需背光源、可視角度更大、色彩更加豐富。 康寧公司(Corning)最快將在今年推出用于手機設備的可彎曲玻璃邊緣Willow, 主要賣點就是提高與印刷等精密卷繞對位技術相關的生產效率,并非成本更高的大批量生產。但是,Willow作為一個可彎曲產品,要進行商業化,還需時日, 而且玻璃有自己的局限性。OLED和塑料或許會成為伴生技術,但兩者放在一起就會產生額外的其他問題。 在2011年末,三星就計劃在“2012年某些時候,或許較早時候”推出手持設備可彎曲顯示屏。但是一年后,三星表示,該項技術“仍在研發中”。分析機構預計直到2014-2015年,三星才會在其設備中采用可彎曲顯示屏。 德國玻璃廠商肖特的Xensation Cover 3D玻璃日本地區營銷總監Lutz Grubel表示,“這是特殊材料行業的老大難問題。你手中握有一個產品,一個材料,你在尋求應用方法。這就是場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