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人民日報》指責蘋果中國售后服務的消息也在外國媒體上大肆發酵。幾乎所有報道都使用了“攻擊”或“猛擊”等字眼,其中有媒體認為蘋果是中國回應華為、中興在美遭遇的“替罪羊”,也有的認為此舉是為了限制外企吞食中國內需市場。還有評論調侃稱,對蘋果的追擊是官媒在何潤東微博事件后挽回顏面的手段。 自315以來,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指責蘋果中國售后服務的消息不僅在國內引起熱議,也在外國媒體上大肆發酵。幾乎所有報道都使用了“攻擊”或“猛擊”等字眼,而對其背后可能原因的猜測也是五花八門。 《經濟學家》就刊載文章,討論了中國權威媒體發難蘋果的各種可能。文章稱,該系列事件單純出自商業對手的可能性不大——針對蘋果的報道和評論明顯是由官方精心策劃,而其目的則可能是回應歐美政府對一些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遏制,“也許蘋果恰好是個方便的替罪羊”。 文章表示,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制裁,以及美國政客對華為、中興等企業進軍美國的強烈抵觸是招致中國“報復”的可能原因。去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華為、中興存在網絡安全威脅,并敦促美國公司避免與這兩家中國企業合作往來。 對此,《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持相同觀點。文章援引一位駐華IT咨詢公司總監的話,稱中國官媒的做法是可能是為了展示“如果你們想讓我們的公司難看,我們也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除此之外,文章還表示,中國電信或中國聯通也有利用媒體向蘋果施壓,以求從雙方的合作中獲得更多好處的嫌疑。 還有媒體猜測,對蘋果的攻擊對中國本土的電腦和手機品牌十分有利。《金融時報》文章表示,聯想、華為、中興等本土廠商都面臨缺乏創新產品的困境,而蘋果去年第四季度在華銷售額突破73億美元,加之蘋果CEO庫克正大力推廣在華業務,中國可能在未來超過美國成為蘋果的第一大市場。 著名娛樂媒體《好萊塢報道》則把蘋果的遭遇和美國電影業在中國面臨的問題聯系了起來。該網站文章表示,對蘋果的攻擊可能是中國政府限制外資企業占領內需市場的手段之一——《人民日報》的評論不只針對蘋果,還提到了應對外國在華企業實行更嚴格的監管,保護中國消費者和中國本土企業的利益。 文章將蘋果事件和去年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丕民批評好萊塢利用合拍片打擦邊球、攫取更大票房利益一事相提并論,認為就像抨擊好萊塢可以保護中國本土電影公司一樣,正向海外發展的TCL和聯想等中國公司也是蘋果受難的獲益者。 《財富》雜志則對五花八門的猜測做了全面總結,并調侃似地認為,“8點20發”事件導致了官媒顏面盡失,而對蘋果的追擊則是一種試圖挽回聲譽的行為。 雖然大量外國媒體都對何潤東微博事件津津樂道,并稱中國網民對蘋果熱度不減,但《華爾街日報》報道表示,連續的媒體攻擊對蘋果在華銷售絕非好事,而谷歌就在2009年遭到央視攻擊后不久選擇退出中國。 文章表示,2013年第一季度,大中華地區銷售占蘋果全球總銷售額的12%,增幅達67%,大大高于蘋果整體銷售額的18%的增長。文章稱,雖然中國媒體《財經》的網絡民調顯示,大部分消費者并沒有因為官媒的責難而拒絕蘋果產品,但如果蘋果在華遇到產品上架審批延遲等阻力,其未來銷量可能會出現明顯的下跌。 作者:田野 來源:新浪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