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 2010-5-4 22:13
正文摘要:1G:模擬蜂窩網絡 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使用了多重蜂窩基站,允許用戶在通話期間自由移動并在相鄰基站之間無縫傳輸通話。 2G:數字網絡 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區別于前代,使用了數字傳輸取代模擬,并提高了電 ... |
技術上是應該往前的,這樣才能推動技術進步。 |
大家都是2G資深用戶~~~哈哈~~~ |
領教了 |
以后就直接到4G時代了,3G不用了 |
以后就直接到4G時代了,3G不用了 |
一直在2g停留呢 |
偶聽說可以直接跳過3G,進入4G! |
向 華為學習吧 在3g標準出來前 每天得花很多錢養這些專稿3g的工程師。。。好幾年 |
1、不知你說的“你舉的例子”是指哪個。如果是任天堂的VB的例子,呵呵,上邊有超級鏈接,自己去看。至于我的語文水平,我從來不認為有多高,至少我高三一年作文不跑題的次數在個位數,不喜歡寫那些老實作文。 2、技術需要市場檢驗,這個我絕對同意。是騾子是馬,要錢出來溜溜。可是,人與動物是有很多區別的。其中一點,就是思維的預見性。如果是頭瘸腿騾子,還有必要拉出來溜溜嗎?顯然沒必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項技術是否會成功,有很多因素,很難完全預測(話說回來,完全能保證成功的,別人估計早就做爛了,也沒有做的必要了)。但是,正如證明一個命題,需要非常嚴謹的證明過程;但是,否定一個命題,只需找一個反例。二者所需的勞動強度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一項技術能否成功,無法預見;但是,這項技術有哪些不好的地方,這些不好的地方會不會被接受,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因為技術人員本身也是人,也是用戶:你做手機開發,同樣你生活中也在用手機。即使某些領域不是如此,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排除不好的。送給客戶打對勾,這個沒錯,但是如果明知不會被勾上的,還要費勁去做,去給客戶,那就是謀財害命了:浪費自己團隊的時間,也浪費客戶的時間,而時間是什么?被說濫的了比喻。我說的對待技術的態度,是一種灰度思想:并非越高就越好;同時,也不是一竿子打死,完全否定。而是要用心去體會,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個標準去評判。 3、很正確。本分如此。但是,還是上邊說的:很多產品,尤其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比如手機,技術人員自身也是用戶。身份本身沒有那么明確的0-1劃分,還是灰度的。 4、觸摸屏技術本身就是符合人類“生活的邏輯”的創意,如果沒有蘋果公司去引導,也會有鴨梨公司、橘子公司、香蕉公司來做的。事實上,這項技術由于太符合人類“生活的邏輯”了,不用太引導,也是會大行其道的。只是那時候正好讓蘋果趕上了。如果讓鴨梨趕上,也是一樣的。 那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從其內涵意譯,意思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受迫害妄想狂”的意思,也就是總覺得別人要害他的那種人,其實意思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意義理解的“偏執狂”:固執、一條路跑到黑。而這個“偏執狂”的字面翻譯,正好迎合了愛背名人名言,喜歡寫議論文的國人的特殊癖好,也就一直“偏執”下來了。喜歡說這句話的人,又有幾個人讀過格魯夫的原著呢?我也沒讀過,但是我不說這句話,我也不喜歡這句話。上邊的解讀,是其他讀過原著的人告訴我的,起碼比只背名言的要可靠些吧。。。國人喜歡背名人名言、斷章取義不是一天兩天了。不管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還是洋人說的,都不能幸免。 光有膽大是不夠的,那是傻大膽,是把自己老娘都喂了老虎的李逵(把瞎老娘扔到荒郊野嶺,,,是個稍微有點“預見性”的人也不會這么干);除了膽大,還要補上個“心細”,就算成不了諸葛亮,起碼還是個翼德張(表面看很“粗線條”,但偶爾還會“膽大心細”用用計,比如攻取西川的時候捉嚴顏)。 5、說實話,這個畫圈的段子,我也不信。我都說了,這是個“說爛了”的“段子”。而我們不是在法庭舉證,而是在說明一個道理,并不是非要100%的事實才能可信。要不然,《伊索寓言》里那么多拿小動物說事的寓言故事,豈不全都是扯淡了?小動物怎么可能像人一樣思考、說話呢?不同種類動物之間還能互相交流,難道吃了機器貓的翻譯糕?從這點來說,“真實的故事體現真實的人性,即便荒唐也是真理;虛假的故事,其道理再正確也是荒謬”純屬扯淡。難道非得盒裝的月餅才叫月餅,散裝的就不是月餅了?這個畫圈的段子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背后的道理是否合理可接受。不是別人不去想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而是在這里,真實與否不重要,而背后的道理才是重要的。別人覺得沒必要去思考的問題,你非要撅著不妨,不知道是你思維水平高呢,還是相反呢?而恰恰是你,張口閉口“紅潮”綠潮的,倒是暴露了你的一些特點。二、三十歲的人了,一副窮酸口水將的樣子,呵呵…… |
TO nolie: 1、首先你舉的例子有誤。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其本意恰恰是想說明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壓根沒創意啥事。建議你回去重修一下小學語文。 2、技術本沒有好壞之分,適用的就是好的。但是到底哪種技術適用,這個必須經過市場檢驗才能知道。是騾子是馬,要拉出來溜溜才行的。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很難預見到具體哪種技術適用于市場,或者你的預見被證實,也只是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你還是應該了解所有的技術,并給予其公平的待遇。 就好比競選制要優勝于選拔制一樣,你不能代替用戶去做選擇,而只能是提供盡可能多的選項給用戶,讓他打勾。 3、創意比技術更重要。這點不假,但前提是你能夠有APPLE的操作能力。觸控屏、平板電腦都不是蘋果首創,但是只有蘋果能將其發揚光大。這背后涉及的資本運作、媒體運作、技術儲備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是普通的公司能做到的,更不是單個人能做到的,喬不死再牛也得依托APPLE。 要論創意,華強北的山寨小老板不比喬不死差,但是他們玩不起,所以更多的是在耐心等待蘋果的出招。 所以,作為一名技術員,提供創意和技術,是你的本分。怎么選擇和使用,那是用戶的事情。 4、重視用戶體驗,這點很對。但是也要看到一點:大部分用戶都是需要引導的。就好比觸控屏,沒有APPLE去引導,絕大部分用戶都想不到還會有這么NB的人機界面的。 所以,很多時候,市場是創造出來的,不是自己形成的,我們要大膽的去設想、去嘗試、去創造。你如果不夠膽去想,就別來混這行。就如葛洛夫所講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5、最后說回你舉的那個例子。我認為這個故事99.99999%是假的,或者至少是經過紅潮的太監文人重新編輯修整過的。老美雖然很有個性,但一般不會在這種場合耍個性,人家可是很講原則的,該收多少錢該怎么收錢,都有一定的規則,破壞規則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估計紅潮的太監秀才們當年就是為了配合鄧設計大人提出的“科技就是生產力”的口號,而編撰修整出這么個故事的。 須知,真實的故事體現真實的人性,即便荒唐也是真理;虛假的故事,其道理再正確也是荒謬。都2、30歲人了,該清醒一點了,嘿嘿! |
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我們的本職工作要求我們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是不要掉進這個邏輯里走不出來。設計一款產品時,首先要想到用戶體驗,而不是先想到技術參數。現實中,能賺大錢的,往往不是最新、最先進的技術,而一定是在某個時空下,最符合用戶需求的,讓用戶愿意買單的。 |
技術能不能“持續”賺到錢,不僅僅在于“新”,而是要“新”的有創意,有需求。一項技術能夠大行其道,不是在于它的“新”,而是在于它的本質是符合“生活的邏輯”的。否則,就只是曇花一現,一錘子買賣。 蘋果當年的Macintosh首先實現了圖像化操作,這在計算機史上是最先的,而也是最符合人的操作習慣的(可以說是符合“生活的邏輯”),Intel在86年之前只不過是個以存儲器為主業的公司,只是當時才轉型為以處理器為主業的公司;微軟是靠DOS起家的,但是它發家還是靠windows,當時蘋果不愿意將其圖形化操作的技術開放推廣(比爾·大門找了蘋果兩次,才確認蘋果不會這么做,從而MS好無后顧之憂的自己做了……),MS乘虛而入,而其實還是符合了“生活的邏輯”。 說起現在很火的3D技術,就讓人想起在遙遠的1995年,任天堂搞過一款叫做Virtual Boy的游戲機,用了虛擬現實技術,玩家戴一個頭盔,有身臨其境之感。別說當年,就是現在拿出來也是聽起來很不錯的idea。可是,這個產品違背了“生活的邏輯”(確切的說是游戲的邏輯),雖然技術非常“新”,可是用戶體驗很不好。雖說也有一批嘗鮮者和任天堂的忠實粉絲支持,但是終究還是成了個夭折的項目,直接導致開發主管橫井軍平(大名鼎鼎的Game Boy的主要設計者,任天堂掌機帝國的奠基人)離職。。。不是說“虛擬現實”技術有問題,而是將其和游戲機結合的創意和定位有問題:作為掌機,沒人會在坐地鐵的時候戴著一個大頭盔(跟《恐龍特級克塞號》里的歌德密斯似的)玩游戲;作為家用機,多數人也不愿意讓游戲把自己的所有感官都占據,而無法同時關注家里的其他動靜;街機廳?市場銷量有限,無法刺激軟件廠商開發足夠多的游戲軟件,從而無法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回顧科技發展史,還有很多類似的曇花一現的“新”技術、“新”產品。 3G技術至今還沒火起來,有很多原因。并不是技術本身不好,而是沒有找到好的應用增長點去吸引消費者買單。好比說在歐美,人們是不習慣發短信的,而在中國,短信每年給相關企業卻能創造那么大利潤(因為文化不同,中國人很多話不習慣當面說,而短信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歐美人對于中國人花錢讓別人聽音樂——彩鈴業務也是非常費解,可是彩鈴業務在中國就能創造非常大的利潤(彩鈴本身,以及創作彩鈴等等)……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同樣的技術能否持續的帶來利潤,不取決于技術本身是否先進、是否新(當然,必要的技術基礎還是要有的),而在于能否符合(中國人)生活的邏輯。也許未來,聰明的國人會找到3G(or 4G)技術的新使用創意(未必是我國原創的,但一定是最符合我國國情的)和增長點,從而使其大行其道,但那是這個“創意”本身帶來的,而不是技術本身。就好比那個被說爛了的段子:某廠的某外國設備出問題了,外國專家來看了看,用粉筆在某處畫了個圈:這里的線圈多加一匝(具體細節不必深究了,這個段子流傳過程中,細節早就變樣了,也不重要了),要價10000美元:用粉筆畫一個圈1美元,知道在哪里畫圈9999美元。 說這么多廢話,只想說,評判一項技術是否好,最重要的不是“新不新”,而是是否符合人類“生活的邏輯”。并非是無視一切新技術,而是要多角度考慮,而不是簡單的看“新”不新。用戶要的是舒適的使用體驗(直接使用體驗+合適的價位),而不是背后的技術參數。“新”技術只有符合了這一點,才能“新”到點子上,“新”的有意義,“新”的能持續賺錢…… |
1、新東西出來,總是會有人去嘗鮮的,這是人類發展的動力。 或者說的粗俗一點,不管任何時候,任何社會,總是會有富人的,而又有錢又有閑的人,就很愿意去嘗試新鮮的玩意。蘋果的粉絲就基本是這類人。沒有這類人就不會有蘋果、Intel、Microsoft以及人類目前的所有一切。 飽暖才能思淫欲,富貴才能想抿住,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2、有了第一批用戶,就有了堅實的前進的基礎,后面的用戶就可以慢慢的培養起來了。 總結一句:新技術遲早會淘汰舊技術,甚至還沒發展起來就被更新的技術替代掉了。忽視新技術的人,永遠只能在低層次競爭。呵呵。 |
新技術固然好,但是如果用戶沒有強烈的“切換危機”(不換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弊端,大到影響生活質量、無法忍受的地步。比如當年十戶里有7、8戶都換了彩電,你還用黑白的,你就有很強的切換危機了。),而切換成本又不足夠低的話(即使沒有太強的“切換危機”,如果足夠便宜,也會有很多用戶試試的),那也白搭。顯然,國內的3G,無論是切換危機,還是切換成本,都沒有足夠的理由讓大家去買單,不火也是正常的(事實上,在歐洲,3G也沒火到什么程度)。技術的邏輯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想通,但是生活的邏輯很多情況下不是這樣的。那個被說爛的例子:用戶要的不是直徑5毫米的鉆頭,而是直徑5毫米的鉆孔。。。 我現在還用著1208。夠用足矣。聽歌我有MP3,照相我有DC,我也用不著隨時隨地上網,我更不會盯著那么小的屏幕看視頻。。。有點瑞士軍刀與單一功能刀具的意思。。。手機最重要的還是電話、短信。再就是待機時間要長。弄那么多功能攢到一塊,技術上看來很NB,可是,,,搞得待機時間短了(降低了最重要的功能體驗),我也不稀罕。不信,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NB手機的那些NB功能,有多少是自己只是在剛買上的“新鮮期”里玩過,后來就再也沒有碰過的?又有多少是自己壓根碰都沒碰過的?而當年為這些功能可是多付了“馬尼”的? |
俺也還是2G呢 |
人家2009就4G了,可咱們2010還沒3G呢 孔子說:老虎困在籠子里出不來,烏龜卻從盒子里爬了出來,這是誰的過錯呢?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呢? 他的徒弟回答說,是負責部門的過錯。 這廝可惡,竟敢詆毀工信部... |
我還停留在2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