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好像說得重了一點,但卻只不過是事實。經常有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宣揚“不學語法也可以”,并且常常能因此獲得追捧,但這只不過是瘋子騙傻子而已,本質上來看一群沒文化的人在集體意淫。去市場買菜,確實不需要懂語法,因為說的全都是短句、斷句:
甲:多少錢一斤?
乙:兩塊二。
甲:貴。
乙:不貴!買多了給你抹點……
甲:行,來兩斤。
乙:兩斤三兩,行么?
甲:行。
乙:零頭抹了,算五塊錢……
甲:嗯,謝謝。
乙:以后常來!
可這只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在這種場合說說話而已吧?稍微復雜一點的思考結果就面臨一定的表達難度——連語法都不過關,如何清楚表達?而那些有思想的人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之時,閱讀者語法不過關,理解上就必然南轅北轍。
商務印書館是個相當不錯的出版社,然而也經常令人難過。比如,米爾頓•弗里德曼的(Milton Friedman)的《貨幣的禍害:貨幣史片段》一書中有一句譯文是這樣的:
貨幣是不能拿來開玩笑的,所以要交給中央銀行。
熟悉弗里德曼的觀點的人會嚇一跳,啊?老爺子什么時候改變看法了?!
可原文是這樣的(這是Friedman引用Georges Clemenceau的話):
– image extracted from Google Books search results
僅僅是因為“too…to”的結構前面多了一個“much”譯者就給翻譯錯了,語法功底太差。而事實上,譯者翻譯完了一本書(為了翻譯,必須“研讀”——比“精讀”、“通讀”、“泛讀”都要仔細),可是竟然完全沒看懂書的內容。所以,根本就沒看出這句話和整本書的內容之間的矛盾……這不是沒文化是什么?
原本這世界應該有所分工,據說,社會大分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提升。要是讓那些有天分學習外語的人學好外語專職做好翻譯,那么另外一些沒有學習 外語天分、卻有其他天分的人就可以做一些他們擅長干的事情——然后大家相互使用貨幣進行交換活動,社會效益會大幅度增加。可惜啊可惜。很多的時候,我們即 便沒有天分,也要咬著牙學好外語,要么實在是太吃虧了。
轉載時請保留以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