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全球通史》
已有 2417 次閱讀2015-3-3 11:20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是一部充滿暴力的歷史。
這個世界沒有優待中華民族。
讀完之后,除了了解了一些史實,認為:應當從群體的角度去讀歷史。之前也讀了一些歷史,現在想看詳細的中國近現代史,可惜司馬遷不在了。以后有機會讀《資治通鑒》。
歷史的觀點。歷史的本質是什么呢?本質是什么呢,本質應當是“會怎樣”,不應當是“什么樣”。
哲學還在糾結唯心唯物,但是他們都承認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個人觀點,干嘛不認為世界的本質或者本原是“聯系”呢?
馬克思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又說“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屬于世界的一部分,為什么人的本質不是物質呢?
如果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各種聯系的總和,進一步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限制。這樣看歷史的本質,就應該從不同群體和環境的相互限制,看他們“會怎樣”,而不是背誦是“什么樣”了。可能更好。
歷史,從限制或者聯系的群體角度來看,應該比較合理。中國古人的陰陽五行,歸納了觀察世界的思路,這個思路貫穿了中華文化的角角落落。
類似的,對于群體,結合《全球通史》的部分觀點,可以從下面幾個思考角度來認識。
1、散聚。對于群體最簡單最直白的觀察方式。可以包括群體的個體數目增減,活動范圍擴大縮小等等。
2、固定與流動。這是直接采納該書的觀點。群體內個體在各種范圍內的固定與流動。所謂“固定是一種醞釀積累,流動是一種活躍釋放”。
相互隔開一段時間的群體之間,幾乎肯定會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同或者壁壘。加強流動性,有助于改變這種差異。對于我們這種與世隔絕的群體,更容易發現在活躍的外界面前落伍了。
不過易經說,一切都在變。如果今天有個想法,明天就改變了它,這樣也未必是好的。對個體而言,抉擇后的堅持也是很重要的。電影太極宗師楊玉嬋娘說的”人生能做好一件事足矣“。
3、環境、危機與組織結構。這個內容已經有很多人研究了。比如康熙閉關鎖國,公子糾自以為是喪命,華北軍被幾千日本鬼子趕著跑,和平年代的韓信吃不上飯等等。契約與法治,關懷與鐵腕等等。這里的藝術不少。
4、平衡與利益。為了利益,這個世界太瘋狂,資本主義在“惟利是圖”,社會主義在大幅度“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不要考慮“平衡”問題,古人都知道“斧斤以時入山林”。
還有文化擴展的問題,一直在不停的擴大地盤,盤活利益。當“追逐利益”的腳步太大,其他部分跟不上節奏怎么辦?那就任各種危機此起彼伏?
是美國模式:擴大到一定國土之后,開始發展經濟。還是沙俄模式:不停的領土擴擴擴,直到最后賣地。
就比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要崛起,崛起到什么程度比較好。
也比如文明沖突論所說的,各種文明不停的擴展擴展,當利益開始抑制利益,無法平衡的時候,怎么融合各種文明。
也比如對個人而言的博學與專攻等等。關于平衡和利益的協調,這里技巧也不少。
5、相互限制。回歸到歷史的本質上來,歷史就是各種復雜的關系總和。貫徹每一種思想,每一個意志都需要能量、強大的作用,這是強者。對于弱者,怎么生存是個問題。
對個體,對群體,面對危機,面對環境,怎么利用群體反應規律更好的生存呢,這才是一個現現實實的問題。
畢竟,歷史記錄的大多數都是暴力,而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希望,能快快樂樂的生活足矣。
2014.12.20-2015.02.28第七版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