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線端子排起源于德國,至今已經有近一百年的歷史,菲尼克斯、萬可等品牌都家喻戶曉,德國的質量也是有口皆碑,所以直到現在,諸多企業在選擇接線端子時都會先考慮德國品牌的產品,即使在國產品牌已經大量涌現的今天。德國產品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僅因為品牌效應和品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斷革新,與時俱進,尤其在這個智能制造的時代。國產端子要怎樣跨步才能與其并肩?
國產端子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從市場角度看,中國接線端子企業規模較大,擁有全產業鏈發展,可以為產品的開發、發展創造最基本的條件。企業多,知名企業期指可數;產品多,創新產品少,結構大多與傳統端子類似,很難走出思想牢籠;型號全,型號亂,行業標準難統一等都是國產端子面臨的問題。面對智能制造,面對精密化儀器儀表,面對靈活的機器人設備,國產端子往往會遭到客戶的心理屏蔽:連接是否穩定?電流電壓是否靠譜?他們在選取這些連接器件的時候首先還是會想到進口端子品牌。這就說明國產端子缺乏中高端品牌。
未來的爭奪不能再靠人口紅利,不能再靠無底限的壓縮成本,而是需要走品質路線,走品牌策略,走創新之路。面臨智能制造的風口,端子企業該如何把握?
接線端子排如何邁向“智”造業
接線端子排如何向“智”造轉型?智能制造的最佳途徑是什么?這是現階段我國端子企業以及研發人員要特別重視和思考的問題。當下熱火朝天的“機器換人”“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物聯網+”等都在如火如荼的朝著這方面探索和實踐,最終的答案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制造必須依賴眾多基礎的智能技術與工具,如傳感器、物聯網、智大數據分析工具等,在這些領域中實現重大突破、占領制高點是建設智能制造強國的前提。
首先,為了確保端子企業生態系統的轉型過程能夠更加順暢,各企業和工廠應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搭建一個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統,使其覆蓋設計、物流、倉儲、生產、檢測等全過程。解放生產力,通過部署技術讓操作員集中精力參與到最有效的活動中,以便最大程度的發揮人類的決策能力。
其次,應該以新技術革命為契機,實現創新,加快適應并融入科技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科技融合發展。
還有,制造業企業要從自身發展核心痛點出發,在合理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沿著智能制造要素、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系統的發展方向,分階段且持續性的獲取智能制造要素,建立并完善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倉儲、訂單獲取、產品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智能制造能力。
國產端子排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發展品牌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加強產品創新是永恒的話題,同時,數字化、系統化、集能化應在這個智能時代提上日程,爭取早日形成自己的產品體系以及品牌效應。